摘要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史,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真理论,如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冗余论等等。考察这些真理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及代表人物,它们都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错误。其中符合论的基本思想是最为合理的。 关键词 西方哲学 真理观 符合论 融贯论 实用论 冗余论 一般认为真、假是语句的一种性质,因此语句被说成是真值载体或真值承担者。在真理问题上,可以区分出几个不同的问题,例如,什么样的语句是真的?什么样的语句是假的?这是真理的定义和说明问题。究竟凭借何种方法、途径和标准去判定语句或命题的真?这是真理的检验和识别问题。通常认为有五种主要的真理论:符合说、融洽说、实用说、冗余说、语义说。我们这里不把语义说视作一种独立的真理理论,而将其视作实现符合说的一种技术性构造。 一 符合论分析 符合论的基本思想是:语句的真不在于它与其他语句的关系,而在于它与客体、与世界的关系,在于它与客体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的符合与对应。与关于客体的事实相符合的语句为真,否则为假。这种符合论有两个基本前提:第一,存在着独立于心灵的实体,它们与主体互相对立。要是没有与思想相对立的这类实体,就无所谓符合,因此,存在两类不同的对象是相符合的先决条件。第二,人的认识能够达到客体。要是人的认识永远达不到客体,那也就不存在人的认识是否符合客体的问题,这样,“相符合”也会变得毫无意义。因此,符合论是真理的一元论,它以实在论和可知论为基础。 符合论具有悠久的传统,其起源一直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表述了这样的思想:说是者为非,或者说非者为是,是假的;说是者为是,非者为非,是真的。在现代,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及绝大多数逻辑实证主义者都是符合论的倡导者和坚持者,例如早期维特根斯坦就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命题是现实的图像,是我们所设想的现实的模型。”[①]他认为,命题即复合命题它们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顶;基本命题则由名称的排列构成。事实由事态构成,事态则由处于某种排列中的对象构成。在命题与事实,基本命题与事态、名称与对象两者及其结构方式之间,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图示如下:
维特根斯坦着重分析了基本命题与事态(亦称原子事实)之间的对应关系,基本命题表示简单对象在时空中的排列组合,断定了原子事实的存在。因此,“如果基本命题是真的,原子事实就存在;如果基本命题是假的,原子事实就不存在”,“基本命题的真值可能性就是原子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可能性。”[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观也属于符合论之列。由此可知,符合论并不一定是唯物主义的。根据思维与之相符合的对象世界是绝对理念、物质世界、感觉经验等等,符合论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形态。 符合真理论最合乎常识和直观,但它在理论上也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它的三个关键性概念——命题、事实与符合,特别是后两者,就未得到明确的阐释和深入的推敲。首先,究竟何谓“事实”?其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事实有特殊和普遍、肯定和否定、真和假之分吗?事实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人们对它们的理解是五花八门,迥然异趣;有时将事实视为外在对象及其情况,有时视为关于外在对象的感觉经验,有时视为关于外在对象的某种陈述、记载和知识,有时也把某种毋庸置疑的理论原理,甚至把假想、预期和内心体验也当作“事实”。在后几种情况下,命题与“事实”相符合,实际上蜕变成命题与其他主观性认识相符合,也就是命题与其他命题相符合,于是符合就成为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事实”一词的用法如此歧异,而罗素在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一书所写的“导言”中却指出:“严格地说,事实是不能定义的。”[③]即使罗素所说的是对的,也仍需对“事实”一词给予清楚的定义和释义,以便将事实与知识、假象、幻觉、臆想、杜撰等等区别开来。其次,什么是命题与事实之间的“符合”?它们如何“符合”?根据什么方法、途径、标准去检验这种符合?罗素和早期维特根斯坦曾把符合解释为命题与事实之间在结构方式上的一一对应,其根据在于:语言和世界是结构同型的,它们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但实际上这种对应关系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有相对确定的命题去区分原子命题与分子命题,以及一命题内的各种构成成份;但是我们却没有确定的标准去区分原子事实与分子事实,以及把事实分解为不同的构成成份,因为任何事实本质上都是复合的,都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并且自身具有复杂的结构,原子事实或基本事件是根本不存在的。并且,与负命题或否定命题相对应的“负事实”或“否定的事实”也是不存在的,是自相矛盾的虚构。既然把符合解释为结构同型、一一对应行不通,于是有人如奥斯汀、皮切尔和怀特等人试图从约定、关联(correlation)、和谐(congruity)、相配(correspondence with)、相应(correspondence to)等概念来精确阐释“符合”,但实际上均未获得成功。关于何谓“符合”的问题,仍然等待我们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