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受国家教委派遣,我于1995年9 月至1996年9月到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哲学系从事博士后访问研究。在英期间, 我一方面按照预定计划,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根据新的情况不断调整研究计划,设计和主持“向中国介绍当代英美哲学和哲学家”的大型国际合作项目。兹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心灵哲学 按照原定计划,我此次赴英除全面了解当代英国哲学与文化外,主修方向为心灵哲学与社会科学哲学。 心灵问题是自古希腊、罗马哲学便已提出的古老哲学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在哲学家的关注视野之中。但长期以来,对心灵问题的哲学探讨主要是在形而上学、认识论、道德哲学等相关分支哲学中进行的,很难说有一门专门的心灵哲学。19世纪来尤其本世纪下半叶以来,以对笛卡尔二元论的反思和批判为导引,伴随着当代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成为当代西方哲学尤其英美哲学中最引人注目、最有成就、也最富于影响的分支哲学。当代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哲学家都曾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过见解并形成自己的派系。一般说来,心灵哲学是关于心灵的本质及其活动和功能的理论。但由于心灵问题的复杂性和周边关系的多样性,人们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心灵问题的不同侧面,形成了关于心灵问题的种种哲学理论。因此,严格说来,心灵哲学不是也没有一种为大家所认同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大家普遍关注的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里,近几十年来学派迭起,新论不绝。例如,仅在心身关系问题上,就由澳大利亚学者斯马特(J.J. C. Smart )等和阿姆斯特朗(DavidArmstrong )领衔的同一性理论(Type —identity Theory 或叫Reductive Materialism),坚持心身问题上研究的唯物主义;以赖尔(Ryle)为代表的逻辑行为主义(Logical Behaviourism);费耶阿本德(P.Feyerabend)和罗蒂(R·Rorty)的消解性唯物主义;普特南(Putnam)和福多(Fudor)等人主张的功能主义(Functionism),戴维森(D.Davidson)等主张的异变一元论(Anomolus Monism)等等。 从总体上看,当代英美心灵哲学主要关心以下问题:心灵的特征;心身关系问题;心理原因;意向性;意识;人和人格同一性问题等。伦敦大学大学学院哲学系在心灵哲学研究方面颇为见长。 其学术带头人TedHonderich 博士即以其在心灵哲学和逻辑哲学方面的成就而继艾耶尔等领衔格雷特教授(Grote Professor)席位。他的著作《心与脑》、 《决定主义的后果》、《牛津哲学指南》等均有很大影响。 (二)社会科学哲学 这是近30年兴起的新兴分支哲学,在英国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最为有名,那里曾有拉卡托斯、波普等著名哲学家,号称全英最大的社会科学教育和研究中心,并拥有最大的专业图书馆。自波普于1994 年去世后, 学术实力似乎受到影响, 但卡特瑞特(N.Cartwrinht)和罗滨(David Ruben)教授等在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受到人们关注。当代西方哲学家对社会科学哲学的规定五花八门,概言之大体有4种观点:(1)统一社会科学论,即认为哲学应当运用某些普遍的概念而使多种多样的社会科学学科得到统一的说明;社会科学哲学的任务在于为各种社会科学提供统一的概念框架,以使其本质、特点和功能等得到批判性的度量和解释。(2)社会科学的哲学方法论, 主张社会科学哲学应当提供对社会科学的哲学方法和分析方法,以解剖社会科学,消除概念的模糊性并为社会科学的理解提供科学方法论。(3 )批判社会科学论,即认为社会科学哲学应当对于社会科学的应用进行批判评价,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道德规范,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功能。(4 )社会科学增长论,即哲学应当建构关于社会科学增长的理论模型,以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增长提供说明。我自己尤为注意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关的问题。从方法论上看,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争论是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自然主义者又称科学主义,主张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应当采用与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一样的方式来进行。反自然主义,又称人文主义,则根本否认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理解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方法。多元主义方法论者认为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并不是水火不容、截然对立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法是彼此相容的、互补的,可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同时得到应用,从而表现出灵活性和务实性。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中还存在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方法论个体主义认为个体乃其行为是社会运动和结构的基础,因此对社会现象的说明和解释只能立足于个体。而方法论整体主义则认为个体是由社会整体结构所规定的,因此应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在我们看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如何在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特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之间,在个体与整体社会结构的两极之间保持张力,应当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问题。 (三)学术活动点滴 1996年4月, 应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研究中心的邀请,我去那里参加国际性学术沙龙,作了“观念的建构与现实的建构——中国的社会认识论研究”的英文学术讲座,并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该中心所长华尔纳(Wallner )教授长期致力于“建构实在论(Constructive Realism)”的探讨,希望能在这方面重整当年维也纳学派的雄风,自称为“新维也纳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