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存是存在和非存在、无限和有限的统一。虽然在现实中,受到非存在限制的存在——有限性是人类生存的普遍命运,但是,人在有限的生存中追求无限的意义,在克服非存在的斗争中展示存在的勇气。这个无限不是量上的规定,而是悖论性的、否定性的和超越性的规定。广义的宗教肯定了人类生存的勇气和价值,它与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根本的区别。蒂利希的思想是生存主义和基督教相结合的重要成就,但存在着抽象性和模糊性的缺陷。 从巴门尼德提出“存在和非存在”的哲学命题,到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说出“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个问题”的经典名句,存在问题曾经引发多少思想家的睿智思索。当代西方人本主义的一个共同论题就是人的存在和非存在以及它们的关系问题。著名的德裔美国思想家保罗·蒂利希从哲学和神学相结合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富有启示性的回答。 蒂利希认为,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就是存在问题。存在是由“非存在的惊骇”所产生的。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曾用神话的语言、宇宙生成论的语言和哲学的语言来说明存在和非存在的问题。不过,这些说明都不完善。对于这个问题,只能用哲学和神学相结合的隐喻性和悖论式的语言才能表达和说明。存在和非存在都是表明终极意义的范畴。对于有关它们的提问,我们的回答既是否定的又是肯定的。“作为否定的回答,存在不可定义。因为每一个有定义的存在都只是一种设定;作为肯定的回答,存在是依赖于它的概念加以说明的。但是,只能在一种隐喻的方式中,概念才能揭示它。”[1]语言是用来描述存在物的。 对于存在和非存在,我们只能用象征的方式谈论它们。“我们所要说明的关于存在自身的每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和深渊,必须是象征性的。它来自所有的有限实在中的素材,是对有限的素材作无限的超越性的象征作用。”[2]“隐喻性的语言能成为真实的语言。 它能揭示在这个语言中显示的和隐藏的东西。”[3]在蒂利希看来, 存在自身的隐喻性象征就是上帝。对于作为存在自身的上帝的隐喻性表达还有神秘、深层和深渊等。非存在则用幽暗、晦冥等来喻指。 悖论是指用自相矛盾、似非而是的语言来说明某些至为深刻的真理和现象。蒂利希说:“悖论就是与建立在普通人的经验总体之上的意见——包括感性的和理性的意见——相对立的见解。”[4] 人们一旦提到存在和非存在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意识到,他们已经接触到一个神秘的深层所在。这就要求使用悖论的语言。这种悖论语言的表达就是:非存在是存在的否定,是存在力量的阻力。但是,非存在不是存在的异己者,非存在依赖于它要否定的存在而存在。 蒂利希指出,哲学本体论概念要表达,“生存的存在之力量,以及本质的存在与生存的存在之间的区别。”[5] 人的生存参与和分有了存在的力量。人的本质存在,是本真的理想性存在,是人应该所是的东西,是人的潜在的无限可能性。不过,这个本质存在只是人们考虑人类完善性时所作的逻辑性预设,只是一个停留在预测阶段的抽象肯定性。它必须经过历史的否定才能进入具体的现实生存。人的生存实在就是本质存在进入历史和时间中的现实生活。 “生存”一词的拉丁文“exisistō”的原意是“起来、突出、变为。”那么,生存从哪里站起来?又要突出和变为什么?蒂利希的回答是,生存就是人类从与本质相对立的现实中站起来,生存突出的是潜在性和现实性的分裂。一旦人的存在从抽象的潜在进入到时间中的具体现实,人的生存有限性就随之出现。有限性是人的生存的普遍命运。 有限性表现的是人类生存中的非存在。蒂利希说:“受到非存在限制的存在,是有限性。”[6]从时间上说, 非存在表明人的生存有一个开始和终点的限制。非存在显现为存在之“尚未”和存在之“不再”。从空间上看,时间通过与空间的结合造成人的生存。人活着,就意味着有一个生存空间。这首先意味着拥有一个物理位置,诸如躯体、家庭、土地和城市等,它还意味着一种社会空间,诸如职业、影响范围等。但是,人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没有任何人占有着确定地属于他自己的空间。他不仅必须面对自己由于只是一个“世上的过客”而丧失这种那种空间的事实,而且最终还必须面对丧失自己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每一种空间的事实。有限性,就意味着不拥有任何确定的空间。“不拥有任何确定的和终极的空间,就意味着最终的不安全。有限,就意味着不安全。”[7]尽管每一个存在物都参与和分有非存在,但是, 有限性是在人的层次上被体验到的。每个人的生活进程都带来双重意义。它既是存在力量的增长,又是存在力量的减少。在人的生活中,有限性对人的精神状况也同样具有决定意义。意识中的有限性就是焦虑。焦虑是有限的自我对自己是有限性存在的自我意识。焦虑是永远存在的,它能在任何时候显示出来;焦虑的对象是虚无,因此无法克服。蒂利希认为,对于焦虑的发现,是二十世纪生存哲学、深层心理学、神经医学和艺术联合努力的成就。焦虑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作为一种本体的性质,焦虑是同有限性一样无所不在的。焦虑独立于任何可能造成焦虑的特定对象,它只依赖于非存在的威胁。”[8]从蒂利希的上述论说中, 我们仿佛已经体验到《圣经·传道书》所云:“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的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