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类”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概念,是对人的本质的表征。费尔巴哈是基于两种基本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从两个方面(精神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对“类”概念以哲学规定的。“类”概念导源于黑格尔的生命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在《手稿》中以新的实践方式,揭示了人的本质,超越了费尔巴哈“类”概念的内涵。马克思的“类”思想具有逻辑合理性和现实合理性,应作为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给予重视与研究。 【关键词】 人的本质类实践 类概念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术语。费尔巴哈用类概念来把握与表征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以类为本性的存在的见解,得到马克思的肯定并把它引用到自己的哲学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费尔巴哈虽然肯定了人的唯物主义基础,但受他的直观思维方式的限制,却把人抽象化了。为此受到马克思的批评。马克思的批评是中肯的,但人们对这一批评的理解则简单化了,往往把类概念看成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观点的代名而加以摒弃。有鉴于此,在长期的人学研究中都十分忌讳使用类概念。 高清海先生在其新发表的论文——《人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2期)中, 站在马克思实践观的立场上,提出了哲学正在走向类哲学的命题,对类概念给予了肯定并加以发挥,引起学界的关注。我们认为这一观点的提出,不是思想家闭门造车的玄想,它既有哲学思想传统的逻辑联系,又是当代现实社会人的真实关系的哲学反映。本文的旨趣在于从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揭示类概念的逻辑合理性,由此说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点是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一 把类概念作为整个哲学的主题肇始于费尔巴哈。类概念在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中,既是对宗教批判的手段、起点和归宿,同时也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核心。 “类”是费尔巴哈表征人的本质的概念。“类”包含两种含义:(1)指谓人的本性;(2)一切存在于我以外的其他的个体(其他人)。在“类”的两个涵义中体现了“类”概念的抽象性和非抽象性双重意义。就其抽象意义而言,“类”是概念,是思想,舍弃掉了感性的存在。他讲,类就是一种理论抽象,“相对地说,也即对这样一个特定的人来说,类当然只是抽象,只是思想”〔1〕。就其非抽象意义而言, 每个个体,作为类的体现者,即人的本性的载体,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是类实现的现实纽带。〔2〕 “类”在费尔巴哈那里具有两种性质。首先,类即人的绝对本质具有无限的性质。因为人所以能意识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有限性,是“因为他把类的完善性、无限性作为对象”〔3〕。一方面, 从类的横向即空间方面看,类是一个世界总体,它包括各民族、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所有人类个体。另一方面从类的纵向即时间方面来理解,人类通过种族繁衍而在时间连续中无限地延续下去。“因为类在无限多的和无限多样的个体中实现自己, 并且在这种实现里面显示其本质之无限性”〔4〕。在费尔巴哈看来,任何把形成人的本性的类本质看成是有限的、有端的观点,都是“一种谬见,一种可笑而又罪过的谬见”〔5〕。 第二,类即人的绝对本质具有完善性。这同样可从二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作为人生存目的的本质是人之为人的价值之所在。人的价值就在于人把自己当作目的,当作人的一切对象中的最崇高东西。人是人的最高目的。另一方面,人的本质在对象中呈现出来,确证、肯定自身。人作为现实的存在,必须和对象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但是这个对象是人的对象,是站在人的立场上来看待的对象,因此,“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那个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6〕。人“必然在自身之中映照出来”〔7〕,这就是人的本质的“自我确证”。因此,“不管我们意识到什么样的对象,我们总是同时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本质”〔8〕。这种在对象中确证自己,肯定自己,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完善的存在者所特有的标志”〔9〕, 是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爱的最高形式。 通过对费尔巴哈全部哲学著作的研究,我们认为,费尔巴哈是基于两种基本关系从两个方面对类的概念给出哲学规定的。两种基本关系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和人与动物的关系。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类表现为同人类个体相对立的普遍性。就其人与动物关系而言,类则表现为与动物本质相对立的特殊本质即特殊性。两个方面是精神性方面和社会性方面。就精神性方面来看,费尔巴哈把类即人的绝对本质理解和规定为人的“内在生活”或“类生活”。体现人的“内在生活”这一规定的是人对自身本质的意识,或“类意识”。费尔巴哈把是否具有“内在”和“外在”双重生活看作是人与动物主要区别之一。动物只有单一的生活,而人却有双重的生活,既有内在生活又有外在生活。外在生活是跟个体打交道,而内在生活则是跟类打交道,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来对待。人的内在生活,是对他的类,他的本质发生关系的生活。外在生活是“个体生活”,而内在生活则是“类生活”。正因为人拥有内在生活,能够把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因此人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即对自身的类的意识或类意识,从而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10〕 就社会性方面来看,费尔巴哈通过类存在、类关系概念对“类”的社会性方面作出了规定。在费尔巴哈看来,类存在是一种本质上与个体存在不同的存在,它只有通过人与他人以任何一种形式相联系的关系才能获得现实性。在费尔巴哈那里,人是根据其类的自身关系来界定的。由于男人同女人的自然关系是一种类关系,因此,在女人的经验个体性中,她同男人的关系不是始源的关系,而恰恰是同类的关系,即同人的关系。用费尔巴哈的术语表达为“你”只是“类的代表”。男女间的感性和具体的关系由此具有了普遍性的意义。在这一意义上,费尔巴哈对类的规定又超出了男女关系这一狭隘意义的关系。这种关系使个体把自己归属于类的组成部分。从学理上讲,费尔巴哈逻辑地把类理解和规定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即类关系。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直接来源于德国神秘主义思想家波墨意识为自身确立对立面的思想。〔11〕在费尔巴哈那里,自我意识使其自身对象化,因此自我意识在自身面前确立了另外一个自我意识,恰恰是后一个自我意识构成了前一个自我意识的对象。因此,作为对象的意识,是所有自我意识的第一对象。“人之第一对象,就是人”〔12〕。“另一个人,——这乃是‘我’跟世界之间的纽带”〔13〕。显然,费尔巴哈用“我和你的统一”这样的术语表达了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对象性。它所表达的是一个自我同其自身的关系,同另一个以一种对象的形式表现的自我的关系,即“客体间性”。费尔巴哈还提出了诸如人的本质包含在团体之中,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14〕等天才思想,但这些思想始终没能跳出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