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学会发起,广西师大政经系、桂林市委党校等单位共同筹办的中国现代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学术讨论会于9月17日—20日在桂林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的主题是“美国新实用主义”。 70、80年代以来,“新实用主义”在美国成了一个越来越流行的哲学标签,在这个名下聚集着一大批一流的美国哲学家,如奎因、普特南、戴维森、罗蒂、费耶阿本德、伯恩斯坦等。“新实用主义”所探讨的问题,涉及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哲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等重要哲学流派,并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和对话。这也是本次讨论会的缘起。但是,什么是新实用主义?谁是新实用主义者?对于这些基本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洁明了的答案。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的复旦大学客座教授M.C.米勒女士认为,新实用主义并不是一个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的学派,因而对它下一个清晰的定义是不可能的。另有学者认为,要确定谁是新实用主义者,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有些自称为新实用主义者的人,在别人看来并不够格,而另一些被称为新实用主义者的,又拒绝这个称呼。尽管如此,大多数与会学者还是认为,新实用主义的确形成了一种有影响的思潮,应该对它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新实用主义产生的背景 大多数学者注意到,新实用主义是在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崛起的。几个主要的新实用主义者起初都是作为分析哲学家出现的,他们所讨论的话题,大多与分析哲学有关。如果可以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称作后结构主义的话,那么也可以把新实用主义称作后分析哲学。解构主义是结构主义所遭遇的理论困境的结果,而新实用主义也是分析哲学的老路难以继续时的一种转折。本世界30年代后,大批欧洲分析哲学家迁往美国,使得本来以实用主义为主流的美国哲学界,开始步入一个分析哲学的时代。尽管自分析哲学入主美国伊始,就有美国哲学家试图将其与实用主义结合起来,但那时融合的主体仍然是分析哲学。直到奎因批判了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塞拉斯批判了“所与神话”,费耶阿本德反对了“方法”,罗蒂批判了“镜喻”,实用主义才开始突破分析哲学的框架,重新确立它在美国哲学界的主导地位。 有学者认为,可以把新实用主义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来理解。就20世纪哲学的发展来看,新实用主义是以三大哲学转向为背景的,这就是语言的转向、解释学的转向和修辞学的转向。有学者主张,整个20世纪哲学的发展,虽然流派纷呈,但又都是对一个共同的近代哲学难题的突围。这个难题就是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康德发现让理性符合自然会导致无穷的悖论,于是转而让自然符合理性。这种“哥白尼式的革命”,本身亦引起了一个难以解决的困难,即知识何以能有客观性。对这个问题,康德本人和他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未能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新实用主义对此问题作了新的尝试。 有学者根据新实用主义者自己的论述,将它放在整个西方哲学史的背景下来理解。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确如罗蒂所说,是受一种“镜喻”支配的。哲学家要么想看到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背后的那个理念世界、本体世界,要么与这种幻想破灭之后,又企图为我们的认识寻找一个基础,以此使哲学成为凌驾于一切文化形态之上的知识仲裁人。新实用主义是在这种意义上的哲学的各种形式均告失败之后,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后哲学”。同样的反应还见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等大陆哲学中。 有学者则主要从新实用主义的诞生地来考察它的背景。实用主义体现了重行动、重效果、重多样性等美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因而被美国哲学家自觉地作为本民族的哲学传统继承了下来,新实用主义是与新的时期以新的形式表达了这种文化精神。 二、新老实用主义的异同 多数学者认为,新老实用主义在基本点上是一致的,他们都不再认为认识应受一个外在的必然性支配,都主张认识的起点是偶然的、历史性的,因而应该从结果方面而不是原因方面来考察我们的知识。但新老实用主义的不同之点也很明显,讨论中提出了以下几点: 1、“新老实用主义由于批驳对象的不同而带来了很多差异。老实用主义者批判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因而他们讨论得更多的是相对于理论思辨的信念和行动;新实用主义者批驳分析哲学,因而他们的话题更多地涉及语言和意义问题。与此相关,在反对旧哲学中的本质主义时,老实用主义依据的是“经验效果论”,新实用主义依据的则是“语言行为主义”。就这一点而论,新实用主义有老实用主义所不具有的优点:信念和行动都是主观的、个人的、而语言和意义则是主观际的、超个人的,后者优于前者更具有公共性意义上的客观性。 2、新实用主义研究的问题较老实用主义更深入一些。比如反视觉主义本来是由詹姆士最先提出的,但罗蒂的论述比詹姆士要细致得多。又比如,老实用主义者本来也面临着相对主义的诘难,但他们并未作出全面的辩解,而新实用主义者则更加认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 3、新实用主义所关注的问题的范围比老实用主义狭窄了一些。 三、新实用主义的总体特征 有学者试图从反实在论这个角度来把握新实用主义的总体特征。新实用主义的反实在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与语义学上强调语境,与真理观上反对符合,与本体论上只承认语言所承诺的存在。另有学者则认为,这种尝试虽有启发意义,但却面对这个反例:有的反实在论者并不是新实用主义者,而有的新实用主义者也不全是反实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