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评介了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皮亚杰认为主体认识结构的形成是主体活动协调的产物,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环节。本文并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认识结构和皮亚杰的主体认识结构的关系,一方面,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一问题的肯定提供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依据;另一方面,他们二者之间又有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 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 思维图式 马克思主义主体认识结构 一 皮亚杰主体认识结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 首先,皮亚杰根据对儿童心理实验的事实,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他认为,主体内部思维结构的存在不可能依靠解剖来加以证实,只能从其外部表现来进行推论。他根据儿童智慧活动的同步性来说明思维图式存在的真实性。所谓同步性是指,在儿童智力发展的任何一个特定阶段,儿童所从事的各种认识活动具有相同的方式,所能解决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思想水平,遵循同一种逻辑数学运算。明确地说,就是儿童的动作达到什么程度,思维就发展到何种水平。为了解释思维活动的同步性,只能假设主体内部存在着某种运算结构,以至与整个认识活动相应的总体运算图式,内部图式的存在是外部反应同步性的根源。他的认识结构是指一种主体活动的功能结构。这种功能结构包括两种:一种是主体外部动作的功能结构,一种是内部思维的功能结构。后者才是我们所指的认识结构。皮亚杰把这两种功能结构又统称为“图式”。 其次,皮亚杰认识结构的理论,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基本概念。图式的一个含义是指儿童活动的动作结构。婴儿最初的图式是一些本能的动作,即遗传性的反射图式,随着后来对环境的适应过程的发展,这种图式也不断地改变和复杂化,发展到多种图式的协同活动。对这种动作结构反身抽象的结果,形成主体认识的思维功能结构,他把这种结构也称作“图式”。这是我们所讲的主体认识结构。同化和顺应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两种机能。在认识过程中,同化 指个体把客体纳入主体图式之中,这样可以引起图式的量变;顺应是指主体的图式不能同化客体,因而促使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图式发生质变。平衡则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儿童每遇到新事物,首先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如莸成功,便得到暂时的认识上的平衡。反之,就要顺应,通过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去同化新事物,以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在这里,图式就是在整个认识结构中的起点和核心。婴儿通过活动,使图式逐渐分化,调整和重建,以便对外界刺激再进行新的同化。图式的不断扩展,使结构越来越复杂。结构的深化过程也就是认识的建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是一种随着主体能力和结构而转移的同化活动,认识的深入有赖于主体“反应力”的进化和认识结构的复杂化程度。这样,皮亚杰就把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有机结合了起来,并认为每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又是从较初级的结构转化为较复杂的结构的过程。 同时,皮亚杰还探讨了主体认识结构形成的过程及它在认识中的作用。他否认天赋理性的存在,认为认识结构不是预成的,又是必然出现的。他探讨了这种必然性的出现的机制,认为是主体活动协调的产物。他把人的活动协调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个别动作使客体之间的协调,这种协调产生物理经验,形成关于客体的知识;一类是主体活动自身的协调,对这种协调的反身抽象产生逻辑数学经验,(这是我们所指的主体认识结构)。这样,两种不同的协调,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验。逻辑数学知识不是通过动作从感性事物归纳而来,而是对主体活动协调反身抽象的结构,并随着主体活动的复杂而深化。在他看来,由于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知识都是对主体活动的抽象,只是抽象的角度和方面不同而已。所以,二者之间又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但他更强调逻辑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即强调主体认识结构的作用。他认为,逻辑数理经验是能动的,只有把物理经验纳入逻辑数理经验的框架中,认识才能发生。逻辑数理化经验作为一种认识结构,先于物理经验而存在,成为物理经验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他看来,“经验主义者所说的纯粹经验是不存在的,事实上只有被主体同化了的时候才能为主体所掌握”。即一定的剌激(S)只有被同化(A)于认识结构(T),主体才能做出反映(R)。就是说主体只有凭借现有的结构去同化、改造外来刺激,才能觉察、了解这些刺激中所包含的客观属性。 二 在皮亚杰的这些思想中,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合理因素。 首先,他关于主体认识结构存在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个问题的肯定提供了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依据。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有无认识结构的存在,哲学史上不同的派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如16、17世纪唯物主义“白板说”持否定的态度。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肯定知性有十二范畴,去整理感性材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吸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肯定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因为,客体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主体反映客体时也应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如果主体没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就无法获得对客体的认识。同时,只有肯定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才能解决认识过程中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一特定阶段上的主体所获得的认识,既有差别性也有共同性。所谓差别性,就个体来讲,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感受也会大相径庭。所谓共同性,尽管主体的阶级属性不同,地域环境悬殊很大,都有接受知识形成关于事物本质的能力,特别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如2+2=4,三角形三内角之和等于180°等等,人们都可以获得。就是说,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也可对多种事物形成共同的认识。这个问题除了主要用实践观点说明以外,也需用主体的认识结构不同加以解释。由于每一主体都有认识结构,才能形成共同的认识,由于每一主体的认识结构的构成不同,功能不一样,使个体的认识又显出多样性。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主体认识结构的存在应需要其它自然科学提供证明。皮亚杰用儿童活动的同步性解释认识图式存在的真实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方面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