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70(2013)03-0038-09 一、神秘莫测的“个人写作” 自1990年代以来,“个人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写作”或“个人化写作”成为先锋诗歌批评中的关键词,人们争相议论“个人写作”的意义,仿佛当代诗歌由此跨上了新生之路。 笔者一直觉得“个人写作”作为一个诗学命名,好也罢,孬也罢——除了极为特殊的集体写作之外,哪里有一种写作不是“个人”的?这不过是某些诗人和批评家对自我创作立场的一种个性化彰显罢了。任何人、任何一个文学群体都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来命名的,尽管这种命名在理论上可能经不起推敲,就像有人宣告“人死了”、“文学死了”一样是大可不必太较真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笔者对所谓的“个人写作”一直保持缄默,即便在原本还着重于诗歌艺术性的“个人写作”慢慢滑向诗歌外在环境的“主题性”写作,甚至是政治性写作时,依然觉得这是诗人们和部分诗歌研究者的个体行为。每个人都拥有选择自己诗歌之路的权利,特别是在中国新诗近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中,这一段的诗歌历史还是值得珍视的,虽然依旧有着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诗人与理论家们不必再跟着外在的指挥棒起舞,不必再众口一词地表决心了,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探讨一些创作上的理论问题。实际上,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没有料到的是,那么多的诗人、理论家们自觉不自觉地逃避这种自由,借着早已变了味的道义、责任等名义,逃避文学上本该更为多元化的自由,纷纷地往道德“一元化”、政治“一元化”上靠拢。“个人写作”就是这样的一个诗学概念。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面对创作理念与诗学观念的一次大倒退,诗歌理论界非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警觉,反而欣然接受。其主要标志是,现在绝大多数研究1990年代先锋诗歌的诗学专著、文章,包括一些教材都是用“个人写作”来描述、总结这一段先锋诗歌的创作历史与特色的,诚如有研究者所总结:“个人写作”由于“明确标示出90年代先锋诗歌和此前诗歌的本质性差异,因此得到了多数诗人和诗论家的共同首肯”[1]。 这个被“共同首肯”的“个人写作”,果真能把1990年代的先锋诗歌从“此前诗歌”中独立出来,而且这种独立还不是一般的独立,是有着“本质性差异”的独立吗?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这里所说的这个“本质性差异”是什么? 如果把自1990年代以来所发表的有关“个人写作”的文章大致通读一遍,就会发现所谓的“本质性差异”是不存在的,因为别说与“此前诗歌”相比有什么“本质性差异”了,就是这个人所说的“个人写作”与另一个人所说的“个人写作”都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所谈到的“个人写作”也不一样。也许在中国新诗史上,没有一个诗学命名像“个人写作”这样神秘莫测了。不要说局外人容易望文生义,就是局内人——那些专门从事先锋诗歌研究的学者也是雾里看花,众说纷纭。 更有趣的是,谈论者们所持有的立场、观点明明不一样,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还是针锋相对,不能兼容的,可彼此似乎都浑然不知,视而不见,把原本不是一回事的东西都搅混到一起谈得热火朝天,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而焦灼的态势。但事实是,不同研究者口中所谈论的“个人写作”根本就不是同一个语境中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倡导“个人写作”是出于社会需要的考虑,有点类似于文学救国的味道;有的人对“个人写作”张开臂膀,是出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彻底决裂,文学回归到文学本位的考虑。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学思路:一个是文学工具论,一个是文学本体论,这两大对立的主张根本不可能共存于一个话语体系之中。而目前的现实是,这对“冤家”和平共处于同一战壕,这个战壕的名字就叫“个人写作”。这种荒唐的现状说明“个人写作”这个术语虽然被大量地投入使用,但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自始至终都是含混不清的,使用者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随意使用的。 对一个诗学概念的理解、接受出现如此分歧的状况,应该说也是事出有因的。“个人写作”这个命名本身就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一提“个人写作”,立即就有“集体写作”浮上脑海,即这个诗学命名格外会令人先入为主地联想起彻头彻尾的“个人化”。换句话说,即便有一种理论是反“个人化”的,但它如果使用的是“个人写作”这个名字,那就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它反“个人化”的那一面。如果再不细读文本的话,就更容易让那些原本是持“个人化”立场的人,错把反“个人化”立场的人引为同道了。其次,“个人写作”并不是事先把方方面面的理论问题都考虑周全了才提出的一个理论主张,而是面对1980年代末期所发生的那场猝不及防的政治转变,而萌生出的一种朦朦胧胧的创作对策。也就是说,大家是先有了一种与“现实”相抗衡的本能冲动,之后才在这种冲动中寻找、调整策略的,这也在理论上决定了“个人写作”的内涵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只能是一个大致的轮廓。最后,在1990年代前半期的时候,“个人写作”与“中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基本上是一回事,彼此是可以混用的,可很快“个人写作”就在理论上取代了“中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而且取代的过程中还由早期局限于几个人的“圈子”趣味,演化成了1990年代最为重要的诗学命题,而这其中的必然逻辑线索,即“个人写作”与“中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则是模糊不清。 以上这几点就决定了“个人写作”不是一个好谈的话题,它头绪繁多,不管是谈论者还是使用者都是沿着自己的“个人化”思路前行的,不怎么注重从理论上来达成共识。面对这样的一个难题,本文所能够厘清的似乎也只有如下几点:一、诗歌研究界自1990年代以来到底存在着几个版本的“个人写作”?二、每一个版本的“个人写作”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三、哪一个版本的“个人写作”占据着最强势的位置,并构成了目前权威“个人写作”版本的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