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幅度提高,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但同时,有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也在持续升温,“异地高考”成为2012年的教育热点词。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1],对社会广为关注的实行“异地高考”的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各地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相关方案。 “异地高考”之所以这么热、实行起来这么难,其根源在于高等教育发展存在极大的地区差异,相关教育政策的公平性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近年来,人们不再只满足于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基本需求,还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希望进入重点高校接受优质教育。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增加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的招生计划,而应当从源头上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现状,让考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生产函数理论表明,教育质量受到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会显著地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但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究竟如何,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得到普遍认可的结论。基于教育生产函数理论,我们可以从投入要素角度来考察教育质量。如果生均教育经费减少、生师比上升,那么就意味着教育质量很可能会相应地下降。从地区间的比较来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低的省份一般来说教育质量也会比较低。 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培养主要以属地培养为主,大多数学生是在本省就学。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不同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不同,如果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扩大就会加重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平等程度。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差异不大,这就意味着学生交相同的钱(学费)买到的产品质量却不同。如果这种现象仅是由个人成绩不同造成的,那么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该现象与当地政府教育投入差异有关,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我国高校扩招以来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究竟有多大?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如何?造成高校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就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文献中对于高校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的解释,一般是从供给和需求角度考虑,采用的变量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在校生规模等[3-4]。本文重点关注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除了采用人均财政收入变量来表示供给能力外,还分析高校扩招的增速和毕业生流动状况对高校生均经费地区差异变化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贡献所在。 二、数据和统计指标说明 (一)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多个渠道。教育经费数据来源于1999-2012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5],经济、财政、人口、教育事业数据来源于1999-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6],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数据来源于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数据。 (二)变量 1.生均经费支出。本文重点关注各省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应该使用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作为变量。但是《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该变量没有分省份的数据,只有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以下简称“生均预算支出”)。因此,本文将使用“生均预算支出”作为代理变量。 2.学校类别。本文将以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中央属和地方属两种,归属不同,经费来源也就不同。由于本文关注的问题是地区差异,主要看高校的地区分布,因此本文中的普通高校既包括地方高校,也包括中央属高校。中央属高校经费筹措的能力较强、分布不均衡,对地区差异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由于中央属高校数量少、总体规模不大,因此对地区差异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3.毕业生流动状况。生源地高校毕业生的流动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努力程度。如果本省生源毕业生流出到外地的人数超过其他省生源毕业生流入到本地的人数,则该省就是净流出,否则是净流入或者平衡流动(流出人数等于流入人数)。 本文将使用“流入流出比”(流入人数除以流出人数)来衡量各省份的毕业生流动状况,比值大于1表示净流入;小于1表示净流出;等于1表示流入与流出相等。 (三)统计指标 1.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设计的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的取值区间为[0,1],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基尼系数就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基尼系数就越大。一般认为: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0.4常常被认为是收入差距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衡量的是相对差异,考察对象包括样本全部观测值。如果人们的收入等比例增加或者减少,基尼系数将保持不变。本文将利用基尼系数衡量地区间“生均预算支出”的差异,使用该统计指标的好处是不同年份之间可比较,并且包括了样本全部观测值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生均预算支出”的基尼系数时,并不存在所谓的警戒线。居民收入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可以趋向无穷大,但是“生均预算支出”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一般来说不会很大。因此,“生均预算支出”的基尼系数与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之间是不可以比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