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0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054(2013)03-0049-06 城市精神,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行为方式(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规章制度、文化艺术、伦理道德、城市景观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导向,是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未来、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灵魂。[1](P2)据统计,截至目前,除港澳台外,全国四个直辖市全都有了城市精神表述语;全国所有省会城市中,除拉萨外,其他城市都已经开展了提炼城市精神的活动;不少中小城市甚至个别城镇也掀起了大大小小的类似的活动。全国掀起了一场“城市精神”热。 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期望值高还是执行力弱? 2011年11月2日,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表述语的“北京精神”正式向社会发布。“北京精神”公布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效仿。针对各地提炼城市精神热情高涨的状况,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联合半月谈网专门做过一项网络调查,以“我心中的城市精神”为题,面向全体网民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1年11月14日至2012年11月14日。[2]其中,对“你认为当前城市发展竞争力最应该靠什么提升”这一问题,选择“营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质”的网民高达63%。可见,民众对于城市精神的期盼还是很高的。为什么网民对“营造城市精神”这一选项的支持率如此之高?这项调查中的另一问题或许能给我们提供部分答案。调查显示,对“过度商业化”“资源浪费、环境恶化”“人际关系冷漠”“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民生政策执行不到位”“社会公徳缺失、助人为乐氛围不浓”“人口过度膨胀”等“城市发展中容易出现的消解城市精神的因素”的感受,网民选择最多的是“比较严重”,选择“不存在”的均在5%以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全国各地出现的“城市精神”热现象与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因素”有关。 城市是物态家园,更是精神家园。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各大城市硬实力明显增强,但同时也伴随着城市环境恶化、个性丧失、市民归属感下降以及人际关系疏远和冷漠等城市病。换句话说,城市的发展面临的不仅仅是环境卫生、楼宇绿化、道路交通等物质条件的改善和资金引进、技术创新等经济指标的增长问题,还包括城市的人文精神、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情感需求等“软环境”改善的问题。如果一个城市只注重其硬件建设,而忽略了自身的精神品格塑造,结果必将造成硬实力“一手强”而软实力“一手弱”,这样的城市不可能持续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城市居民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必然产生对人文氛围、精神生活和价值认同的诉求。近年来出现的提炼和培育城市精神的活动,正是对以往城市发展和建设路径的反思。从这一意义上讲,征集、提炼城市精神活动的出现,表明城市发展观的转变,昭示着城市文明的进步与升级。 提炼和培育城市精神是各地加快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建国初期,我国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在特定时期,甚至出现了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的现象,包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等,这与城市化的要求背道而驰。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真正开始了城市化进程。短短三十几年的时间,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名义下,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而且,伴随着“圈地运动”,城市化的规模越来越大。而在西方,从工业革命开始,城市化的进程经过了20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城市化的速度之快、时间之短、规模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但是,在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在大型推土机和搅拌机发出的轰鸣声中,人们发现,我国的城市缺乏特色、没有个性,每个城市都是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喷泉广场、一样的城市雕塑、一样的建筑风格、一样的布局规划、一样的产业结构、一样的功能定位、一样的发展模式和目标。曾经千姿百态的院落、胡同、街巷、牌坊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城市应有的灵气、底蕴、根脉和本土特质也随之消失殆尽。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人们向往一座城市,不在于它的大小和高楼的多少,而很大程度上在于这座城市的独特个性。各地出现的征集、提炼、培育城市精神的活动,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活动,充分展示城市的人文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公布了城市精神的表述语。然而,据半月谈网络问卷的调查,对“您认为所在城市是否具备个性化的城市精神”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存在,已经提炼出来”的仅有19%。显然,尽管许多城市已经进行了征集、提炼城市精神的活动,但活动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有27%的网民认为本城市“不存在”个性化的城市精神,有48%的网民认为“某种程度存在,但未经提炼”。可见,一方面,各地对“营造城市精神”的需求确实很高,但另一方面,各地公布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却与群众的期盼差距甚远。 二、共性和个性的权衡:模仿从众或是追求真我? 调查显示,各地提炼出的城市精神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如“创新”“开放”“包容”“和谐”等词出现的频率都很高。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天津、南京、广州、深圳、成都、合肥、郑州、苏州、济南、泉州、晋城、宁波、安阳、昆山等十几个城市的城市精神表述语中都出现了“创新”一词;在天津、南京、杭州、郑州、洛阳、合肥、南昌、晋城、宁波、昆山、唐山等城市精神表述语中都包含了“开放”一词,出现频率也高达十次以上。另外,“包容”“和谐”“爱国”“诚信”也在很多城市精神表述语中多次出现。这些词语“出镜率”如此之高,一方面表达了各地追求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吸引外资和人才的宣言及承诺,表明各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美好愿望和诉求,同时也只有真正做到了“开放”“包容”“创新”“和谐”“爱国”“诚信”,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词语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关联度很高,各地偏爱这些词,从一个侧面凸显了各地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态度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