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国际恐怖主义依然是威胁地区和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9·11事件”发生后的10多年里,世界大多数国家以综合、全面和强化方式执行《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并不断调整本土反恐策略,以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本文以近6年来恐怖主义相关指标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基础,对全球、区域及国家层面的恐怖主义威胁进行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试图预测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未来发展走势。 一 鉴于全球各家研究机构对恐怖威胁的界定以及对恐怖活动的数据统计不尽相同,本文采用了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发布的《2012年和平指数报告》(2012 Global Peace Index,GPI)①中的统计数据,从中抽取了因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fatalities)、受伤人数(injuries)和财产损失(property damage)等与恐怖威胁相关的指标,采用定量计算、定性描述、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全球恐怖主义威胁所表现出的总体趋势和典型特征进行分析。 图1是2007-2012年对全球因恐怖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综合评价得出的恐怖威胁指数趋势图。需要指出的是,因《全球和平指数报告》的统计方法在2012年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统计方法更新了2007-2012年的相关数据。本研究采用了2007年之后的统计数据,2007年之前的全球恐怖袭击趋势分析散见于有关资料,在此不再赘述。 图1 2007-2012年全球范围内恐怖威胁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2012全球和平指数”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图1展示了过去6年来全球恐怖威胁的总体发展趋势。2007-2012年全球恐怖威胁水平共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2007-2010年,全球恐怖威胁水平呈上升趋势,相比2007年,2010年的恐怖威胁水平上升了27%;2010-2011年,全球恐怖威胁水平有大幅下降,降至低于2007年水平,降幅为22%,全球安全状况有较大改善;2011-2012年,恐怖威胁指数依然保持下降趋势,但降幅趋于平缓,仅下降2%,这说明2012年全球安全状况继续稳步改善。 通过与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在2012年发布的2011年全球恐怖指数(Global Terrorism Index,GTI)排名进行比较,从GPI得到的2011年全球恐怖威胁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与GTI公布的排名基本一致(见表1),表明本文从GPI中抽取的与恐怖威胁相关的指标在描述全球恐怖威胁状况时是准确的。
为了进一步减少统计缺陷或限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还与2012年美国国家反恐研究中心(The 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NCTC) 发布的“2011年恐怖主义报告”中关于恐怖袭击(Terrorism Attack)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该报告给出的2011年恐怖袭击数量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有八个与GPI计算结果相同(见表2),这进一步佐证了本文采用的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分析,2007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恐怖威胁在2010年达到高发期,之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呈明显下降趋势。2011年成为全球反恐形势走向好转的关键节点,这与“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丹及其核心领导成员相继被铲除有直接关系,他们的死亡对全球恐怖势力造成了难以逆转的重创。这一结果主要归功于美国在“9·11”后坚持长达10年的反恐战争,始终将反恐作为国家战略的优先点和重中之重,在内政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不断加强全球反恐合作。国际社会在反恐领域的持续合作和不懈努力有效地阻止了全球恐怖威胁的进一步恶化。2012年,随着国际恐怖势力主体结构被削弱,以及一些国家内部根源性问题的综合治理和外部和平环境的改善(各国更多强调增强经济实力而非军事实力),全球安全环境持续好转。但是,暴力极端意识形态和言论在世界一些地区仍在继续传播,“基地”组织及其分支机构仍具备地区或跨国袭击的能力。这也是全球恐怖威胁态势在2012年持续下降、但降幅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二 近年,国际恐怖主义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恐怖势力借助区域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向世界各地蔓延;另一方面,恐怖主义问题在地区与国家之间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全球七大区域恐怖威胁总体变化趋势既存在区域内部的一致性,也表现出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图2显示,2007年以来,全球七大区域的恐怖威胁变化趋势与全球整体的恐怖威胁状况基本保持一致,即几乎所有的区域在2010年出现恐怖威胁高发期,之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然而,2012年,各区域的恐怖威胁状况差异性凸显:非洲(撒哈拉以南)、亚太和拉丁美洲三个地区的恐怖威胁继续保持走低趋势;中东北非和西欧的恐怖威胁在全球整体趋势好转的情况下反而呈现上升势头;中东欧和北美的恐怖威胁走势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