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3)01-0055-09 尼泊尔(原称廓尔喀)是中国重要的陆地邻国,巍峨的喜马拉雅山横亘在中尼两国之间,将两国紧紧联系在一起。长达1414公里的边界线,自然条件复杂,边界地区不同地段的气候及地形条件差别很大,既有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也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丛林。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尼泊尔同中国西藏地方关系密切。几百年来,藏尼间虽然发生过战争,但和平友好通商往来关系是主要的方面。1856年(清咸丰六年)的藏尼战争,西藏战败,与尼泊尔签订了《西藏廓尔喀条约》(即《藏尼条约》),使尼泊尔在中国西藏地方享有许多特权。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边界问题的解决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珠穆朗玛峰这一在中尼边界谈判中的棘手问题也引起了中尼两国政府的重视,“珠峰”的归属谈判在两国的边界谈判上占有重要与特殊的地位,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是由两国政府最高领导人直接会谈解决的,经过两国领导人多次亲自的会谈与交换意见,双方在“珠峰”上的分歧缩小,直至最后获得了双方都比较满意的解决。 一、关于解决“珠峰”归属问题的提出 珠穆朗玛峰拔海8848米,是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也是地球上的最高点。尼泊尔人将其称为萨加玛塔峰。1858年始,印度测量局将此峰命名为“额菲尔士峰”,此后,西方国家大多使用这个名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相关编撰地志舆图的人员也盲目地采用了这个名称,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于1952年5月8日发出通报说明:“额菲尔士峰”应正名为“珠穆朗玛峰”,“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原名‘珠穆朗玛峰’。远在公元一七一七年(即清康熙五十六年),清朝理藩院主事胜住会同喇嘛绘制西藏地图时,即根据当地藏族的习惯称呼开始用这个名称。‘珠穆朗玛’是藏语‘圣母之水’的意思。但自一八五二年印度测量局测得此峰高度以后,西人便从一八五八年起,将印度测量局局长额菲尔士(英国人)的名字作为此峰的名字。我国编撰地志舆图的人也盲目地采用了这个名称。用帝国主义殖民官吏的名字来称呼我国的最高山峰,实在是很大的一个错误。”①并明确规定,此后国内无论教科书、舆图或其他著作,凡用到珠穆朗玛峰都不得再误称为“额菲尔士峰”。 “珠峰”的归属问题,是伴随着中尼两国解决边界问题的提出而提出的。1955年8月1日中尼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7年1月周恩来访问尼泊尔,但当时没有提到边界问题。1959年3月,中国西藏地方少数分裂上层分子在国外政治势力的支持下宣布“西藏独立”,公开撕毁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发动了全面的武装叛乱。印度政府在西藏问题上发表了许多不友好的言论,做了一些公开干涉中国内政的事情。达赖叛逃“进入印度后,受到了热情接待。尼赫鲁发来电报,对达赖表示欢迎。达赖到达旺的当天,受到印度政府官员的迎接,印度空军则派一架运输机空投面粉、鞋子和帽子等日用品接济。”②同时,中印两国关于边界问题的争端也日益表面化与尖锐化,这使得同印度有着“特殊关系”的尼泊尔也与中国的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在西藏叛乱问题上,尼泊尔政府始终认为这是中国的内政,表示不支持达赖集团。为此,周恩来总理在1959年9月接见尼泊尔驻印兼驻华大使拉纳,“对大使在西藏问题上所持的正义态度表示感谢”③。随着1959年3月的西藏叛乱,数万藏人进入尼泊尔境内,中国军队由于剿匪工作的需要,也进入了中尼边界地区。国外媒体大量宣传与歪曲报道中国军队的剿匪工作,有些媒体造谣说:“中国军队进入了尼境,中国出版的地图将尼领土划入了藏地。”④对此,尼泊尔首相柯伊拉腊“表示尼政府密切注视着中尼边界状况的发展,认为不值得大惊小怪”。⑤但此事也引起了尼方的重视,1959年9月,柯伊拉腊派出乡村发展大臣吉里博士率政府代表团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大庆时,提出要解决边界问题。周恩来在10月9日接见吉里时答复道:“关于中尼边界问题,两国边界未正式划定过,但两国间有一条习惯线。我们愿意表明,在边界未正式划定前,我们同意双方维持这一条习惯线,和平共处,互不侵犯,同时为表示中尼友好,在亚洲树立范例,如尼政府同意,我们也愿立即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并且经过勘测,划定边界。”⑥1959年12月,潘自力大使访问了尼泊尔并会见吉里博士,提出签订边界协定以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对此,吉里博士表示同意。⑦ 1959年12月,尼首相柯伊拉腊致函周恩来,除了说明自己1960年3月将访问中国,就两国边界问题进行商议外,还提到有中国军队在中尼边界集结的情况。对于边界问题,周恩来在复函中指出:“希望在阁下访华期间,双方能够就这个问题取得原则性的协议,以利于双方进一步进行具体谈判,合理解决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⑧至于尼首相所说的有中国军队在中尼边界集结的消息以及国外媒体的歪曲报道,周恩来答复道:“阁下来信中提到有中国军队在中尼边界集结的传说,这是完全不确实的。在中国西藏地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已经得到明确的命令,不得超越国界,并且停止在边境上进行巡逻。因此,根本没有引起惊慌的理由。因此,尽管有许多外国报纸和通讯社散布种种谣言,企图进行挑拨,我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决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的。我相信,阁下也会抱有同感。”⑨ 1960年3月11~24日柯伊拉腊来华访问,两国总理就边界问题进行了三次会谈。中尼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总的看法,是此次两国总理就边界问题会谈的基础。尼泊尔方面表示:“1、对边界问题双方无争论;2、有一条已经划定的边界线;1792—1793年有位中国大将军到边界标定了全线,只是到后来才对个别地区发生了争论;3、只有4个地区四、五十年来有一些分歧。”⑩中国方面表示:“1、对于边界问题双方未发生过大的争论;2、1100公里的边界没有正式划定过,而是根据传统习惯线;它是划界树标的基础;3、传统习惯线与实际管辖情况出入不大,有8个地方有问题。”(11) 在此基础上,中尼两国总理于3月12日举行了首次会谈。会谈中,周恩来提出解决中尼边界问题的三个原则:即:“一、以传统习惯线和双方实际管辖为基础,这就是肯定现状。二、对个别争议,作个别调整,办法就是按地图办事:(一)绝大部分相同,把同的地方肯定下来,线北的属中国,线南的属尼泊尔,不再动摇;(二)不同的地方,但无争议,实地勘察,使地图统一,即根据地形和实际管辖;(三)有出入,又有争议,这次如能解决最好,否则交联合委员会解决。三、我们希望这次能解决争议,技术问题交联合委员会。我们这次可签订一个边界协定,以后再签订一个边界条约,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证两国友好。我们要相互保证在边界条约签订以前维持现状,互不侵犯。即使这次有些争论留下,也要互相作这样的保证。”(12) 3月13日的会谈具有临时性,是周恩来陪同柯伊拉腊首相参观密云水库,在从密云回北京的专车上进行的。周恩来表示:“我们力求解决一切争议。如果能解决,联合委员会就以此为基础,实地勘察划线。如果还留下几个问题,需要到现场弄清楚,我想总可以在联合委员会找到办法。我们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传统习惯线,而我们之间又没有大的争论,因此在文件中我们可以表示一致的精神。我们是希望签订一项友好条约的。我们可以提一个草案供你们研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