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叙事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相互交叉的开阔视野下,重读鲁迅《故事新编》,发现涉及的问题非常宽泛:作为文学研究对象的小说;主要作为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故事;旧故事如何编成新故事等诸多问题。笔者力图在跨学科视野中,就《故事新编》提出如下问题:从《故事新编》可看出鲁迅如何理解故事与小说之关系?典籍作为故事如何进入小说,《故事新编》的“新编”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经验?《故事新编》属于怎样的文体?有怎样特别的意义发生方式? 一、从《故事新编》看鲁迅如何理解故事与小说之关系 1.重视故事 故事研究归属法学门类下的民俗学。民俗学侧重研究各民族民间口头故事的最初发生、故事母题、母题的流变、故事的分类等。鲁迅《故事新编》用了不少由民间流传的口头故事经记录整理而成的神话传说文本,究其实则为口头故事。在人类学领域,作为人类行为,民间口头故事也被予以研究。但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均不涉及审美问题:故事如何“文学”了呢?此问题不归它们负责解决。可是,故事毕竟进入了作家的叙事文学。由此可以推演出,故事涉及民俗学、人类学和文学等学科。鲁迅将小说《故事新编》以“故事”题名,可见他看重故事。确实,从阅读效果看,八篇新编而成的故事,有趣、好读,有形神毕肖的人物,有人物丰富细致的心理活动,情节完整曲折,有内在连贯性、因果性,有诸多细节点睛于其中。重视故事,同时也尊重和保留故事之特性。根据既往学科划分,作家文学与口头故事分别在不同学科被关注和研究。作家的叙事性文学如小说中有故事,甚至故事中有民间口头故事元素。但将民间口头故事和作家文学创作视为一体,形成一体文学观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尚未成为自觉。《故事新编》又一次印证,故事是一切文学体裁的基础。这个看法业已存在于故事的现代表述中:“故事,任何关于某一时期发生的事情的最广义的记载,它可以是书面的、口头的或记忆中的,也可以是真实的或虚构的,它是关于某些事件的顺序或倒叙。[……]故事是一切文学体裁(无论是叙述性的还是戏剧性体裁)的基础[……]”(林骧华130-31)。重读鲁迅《故事新编》,可温习鲁迅对故事之重视并深入思考故事问题。 2.老故事可以成为小说里新故事创作的资源 鲁迅明确将《故事新编》定义为小说,自谦并不无调侃地说过:《故事新编》“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鲁迅342)。《故事新编》除了总题目以“故事”标示之外,八篇故事也确实显示了鲁迅在有意识地讲故事。他讲故事的资源是古代中国典籍:(1)上古神话。主要取自《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及其他一些古籍。(2)历史文集。主要取自《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汉书》、《史记》等。(3)魏晋志怪小说。主要借鉴《列异传》、《搜神记》等。(4)诸子散文。涉及的典籍有《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等。(5)其他杂著和类书。被引用有十数种,引用最多的为《吕氏春秋》、《太平御览》、《格致镜原》等。除上古神话是经过记录整理的口头故事传说之外,其他几类文献中,也有诸多原本来自民间口头,后来辗转进入书面文献的。如志怪小说中的诸多故事原本都是口头的。鲁迅新编的故事取材于这些文献,又一次表明故事久已有之,人类讲述和倾听故事的历史很漫长,只不过作家叙事文学出现后,开始自觉地创作故事,同时也吸收民间口头故事,故事由此从口头蔓延到作家文学中。 那么,鲁迅“新编”故事,重新讲述了哪些老故事?八篇分别述之如下:1.《补天》,借用女娲抟土造人和补天的神话传说,新编成女娲抟土造人和补天,且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故事。2.《奔月》,借用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传说,新编成后羿猎野兽获取食物之艰难、嫦娥难忍食物简单、生活单调,窃后羿长生不死药奔往月宫,后羿痛心失落的故事。3.《理水》,借用大禹治水传说,新编成由大禹疏导治水,引发了诸多文化山上学者和各类官吏种种拙劣表现的故事。4.《铸剑》,采用民间的眉间尺复仇传说,新编成眉间尺性格由优柔寡断到果敢决绝,终于在黑衣人帮助下为父复仇的故事。5.《采薇》,借用伯夷叔齐相禅让,不食周食而饿死的传说,新编成伯夷叔齐因不食周食而饿死过程中,所遇各类事情、各色人等引起的复杂微妙心理活动,及落寞无奈的故事。6.《出关》,借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的历史故事,新编成老子和孔子相交、老子认清形势自动出函谷关,及在函谷关经历的诸如讲学编书等种种故事。7.《非攻》,借用《墨子·公输》内容主干为故事发缘。新编成墨子采用种种智慧,说服了公输盘,也说服了楚王放弃攻宋的故事。8.《起死》,借用《庄子·至乐》篇中的一段情节,新编成庄子“起死”的故事。 以典籍为资源新编故事,在中国文化理路上有根据吗? 鲁迅曾经认为,稗官进入民间采集“街谈巷语”,其基本行为是“采集”而非“创造”。所以,庄子所说的“齐谐”,列子所说的“夷坚”,不是来自稗官采集于民间的“街谈巷语”,而是来自“神话与传说”。其实,关于“神话与传说”,鲁迅还有更细致的区分,他认为,“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鲁迅17-23)。这个思想,可以推导出鲁迅认为,神话和传说是叙事性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或者说,神话和传说是老故事,可以经过艺术创造而变成新故事,其中的传说,是业已经过叙述之神话,再成为故事的。既然是讲叙的结果,当进一步被讲述时,则成新编故事的资源。《故事新编》即是在此脉络中创作的产物。 3.老故事新编成新故事的理由 为什么要编故事?最简单的人类学解释,是人类需要故事。人类需要讲述和倾听故事获得娱乐、消遣、排除孤独和寂寞,更重要的是获得意义。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是人类需要意义。旧故事的意义已经被人们熟知,所以需要新故事。新意是新编故事存在的理由。这就是人类对故事的需求规律。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为《文学批评术语》撰写词条“叙事”(NARRATIVE)。希利斯·米勒问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故事?再给它加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再需要‘同样’的故事?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知足地需要更多的故事?”(富兰克·兰特利奇托马斯·麦克列林90)。新编故事是因为人类不倦地需要故事,这里可用希利斯·米勒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他说:“一个故事和每一次重讲或其变化形式总会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或包含一个尚未阐明旨意的散漫的结尾,[……]这种必然的不完美意味着没有故事能一次或一直完美地履行其整理和巩固的功能。所以我们需要另一个故事,又一个故事,再加一个故事,我们对故事的需求不会到顶,我们寻求满足愿望不会缓和”(96)。由希利斯·米勒思想推导出,人类对于意义的需求无止境,每个故事提供的意义有限,对意义的无限追求与每个故事意义的有限性构成的矛盾,就是人类“总是不知足地需要更多的故事”的学理原因。由此可进一步推导出,鲁迅用典籍中的老故事新编故事,一定是为了某种他要的意义。为了他要的意义,他便富有创造性地将典籍中的故事放入他新编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