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如高校教学质量下降、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等负面报道层出不穷,人们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质疑声越来越强。诚然,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是其中不可回避的核心因素。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社会都不得不面对“具有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大学的好老师”这样的问题。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于传统评价高校教师绩效之外的新视角。本研究以大学生评价为视角,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与特点,借以回答“大学生眼中的好老师”这一问题。 一、研究回顾 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urs,OCB)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Demnis Organ教授及其同事1983年首次创造性提出的概念,是指那些有益于组织、但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员工的一种自觉的个人行为,这种行为有助于提高组织功能的有效性。Dipaola & Tschannen(2001)首先借鉴Organ提出的组织公民行为概念来研究学校中的组织公民行为,提出了学校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SOCB),并在后续研究中将其表述为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TOCB),即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时所表现的一种超越角色外的自愿帮助学生或同事的行为[1]。为了测量学校组织公民行为,Dipaola(2001)编制了由15个题组成的量表(后修正为12个题),通过因子分析发现15个题均负载在一个因子上,得出了学校组织公民行为的单维结构。Somech对以色列文化背景下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进行了多次研究。Somech,Dranch-Zahavy(2000)使用自编的由23个题组成的量表,从学生、团队和学校三个构面探讨了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并得到了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满意度、自我和集体效能感正相关的结论[2]。Somech,Dranch-Zahavy(2004)在研究组织学习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时,借鉴Williams & Anderson(1991)的组织公民行为两维量表进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3]。Somech,Rauter(2007)借鉴Podsakoff(1990)提出的组织公民行为五维结构量表,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进行了研究[4]。Oliver Christ(2003)认为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分为三维结构[5],分别是个体层面、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的组织公民行为,这与Somech(2000)所得结论一致。Feather,Rauter(2004)借鉴Wittig-Berman & Lang(1990)编制的包含10个题目的量表,对澳大利亚154名学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进行了研究[6]。Nguni,Sleegers和Denessen(2006)借鉴Smith(1983)的量表,以700名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校长的变革型领导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而在这之中,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7]。Rego(2007)研究表明,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分为四维结构,分别是主动参与、实践导向、责任意识、礼貌周到[8]。我国学者对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结构的研究既有理论性的,也有实证性的,并分别得出了从两维到九维的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结构(见表1)。
通过以上研究回顾不难发现,关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百家争鸣,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在进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过程中,还需要有三个方面的突破:首先,要结合中国大陆文化背景分析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樊景立的研究表明,中西方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具体分析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相比于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我国对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还相对较少。而不同层次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胜任力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这一点在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之间表现尤甚,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加以特殊的关注。第三,立足不同视角和方法展开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目前对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结构的研究多直接脱胎于企业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这种研究范式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值得探讨。此外,在研究评价的视角上,目前涉及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中,评价主体多为教师自评,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我美化和印象管理的问题,使其准确性和客观性大打折扣。所以在涉及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特别是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时,能否引入其受众——大学生作为评价主体来进行研究,值得探索。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构思 本研究首先通过开放式问卷,收集在校大学生眼中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事件。其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搜集上来的条目进行分析,设计出封闭式调查问卷。再次,用封闭式的问卷进行施测,对回收上来的数据用SPSS17.0和AMOS18.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从而得出并验证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最后,对比已有研究,分析得出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结构与特点。 (二)开放式调查 开放式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首先是指导语,介绍了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概念,并给出了两个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范例供参考,并提示研究对象为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专职教师,不包括学校纯行政岗位的教师。其次是问卷的主体,要求被试根据其对教师行为的观察,用完整的语句描述体现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事件。最后是背景信息,包括被试的性别、院校、年龄和专业。对14所在京高校50名大学生进行了开放式调查,其中有效回复47人,共收集描述高校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事件3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