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12(2013)01-0001-04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决策、重要部署,这些重要决策、重要部署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提高质量。也就是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做到“四个大力”: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首要和集中体现,所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三句话,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末至今,也有了迅速发展。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是1998年的2.38倍;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是1998年的3.96倍,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达到681.5万人,是1998年的6.29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比1998年增长了17.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这个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有大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大学”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多样、公平高等教育需求同现有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光荣任务,必须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改革,坚定不移地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来。 (一)稳定规模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由于学龄人口下降,从2010年至2020年高等教育规模增量只有6%。这些增量将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在这种情况之下,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优化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宏观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相关专业少,“热门”专业布点多,学费和拨款标准、办学效益较高的专业布点多。为此,教育部按照主动适应、科学规范、自主设置、动态调整的思路,对分别于1998年、1999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新增了工业工程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等一批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类别;本科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整为506种,增设了纳米材料与技术等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同时,落实和扩大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高校可自主设置新修订目录内的所有专业。二是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科教育应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硕士阶段应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阶段教育应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是区域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强。由于多种原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足。应抓住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的契机,让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提高整体水平。同时,又应让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快跑”、率先发展,尽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发挥示范作用。 (三)强化特色 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质量。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生源质量来科学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办学举措,以特色求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办学同质化问题。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突出“两性”很重要:一是“地方性”,应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定准位、定好位、不错位、不挪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之本;二是“应用性”,应紧紧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特别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求,大力培养能够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下、有后劲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之基。 (四)注重改革 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活力之源。上世纪末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仍然要靠改革创新。随着“4%”的落实、办学经费的增加,加上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目前个别高校存在着不愿改、不敢改的现象和倾向。当前,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意愿,聚合协调推进改革的正能量,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工夫,有序有力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加快影响质量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 二、转变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和前提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哪些?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很重要。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高校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任何一个功能发挥不好都可能成为影响其他功能发挥或者高校整体功能发挥的短板。但是,这四大功能又不是并举并重的,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创新是引领。衡量一所高校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所培养的学生质量。因此,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清醒认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聚焦点、着力点。 (二)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在高校中的基础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