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多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我国大学生的规模先后超越俄罗斯、印度、美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是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高等学校在全国的布局由“大区布局”逐步转向了“以省布局”,并普遍适当下移到地市州一级。三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四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讲,实施了“普及、提高、赶超”的发展战略。我国当今高等学校的自由度、开放性、国际化、现代化的程度,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均有大幅度的改善和提升,高等教育的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五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高等学校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十八大报告所讲的“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我们有理由为我国高等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这些成就让我们不但引以为豪,而且让我们充满信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能够把今后的高等教育办得更好。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要求也是号召,我们应贯彻这个要求,响应这个号召,把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但是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现在高等教育方面的问题也比较多,并经常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一个时代来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还是左右一切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任何社会发展、任何科技进步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取得进步的。解决问题就是发展,关键在于问题要梳理、把握得比较准确。如果不是问题的问题花了很多脑筋去做,鸡毛蒜皮的问题花了很大精力,根本的问题看不到,或者看到了也不愿意触及,讳疾忌医,这就难办了。如何查找教育改革发展当中存在的问题,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成为五个问题,即“五大困境”。 一、日益增长的对良好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形成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根本的困境 日益增长的对良好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所形成的困境,是制约教育战线中所有问题的最核心的矛盾、最根本的问题。尽管我国发展到现在,实力大增,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依然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发展不足的矛盾。教育战线的矛盾是这一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又特别表现在日益增长的对良好高等教育的需要方面。推动这种需要的因素很复杂,主要有以下3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提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2011年中国的GDP按照美元汇率计算达到7.2万亿美元,人均5416美元。1978年全国的GDP为1437亿美元,仅为2011年GDP的五十分之一。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的门槛,当年人均GDP为1133美元,还不到2011年人均GDP的四分之一。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人均GDP按美元汇率计算将超过6000美元,中国已经地地道道地成为中等收入水平国家。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摆脱了贫困,开始整体走向富裕。人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后就会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孔夫子“富而教之”的思想,这是理所当然。毫无疑问,这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需求迅速提升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 然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状况,在社会各个群体之间并不一致,收入分配两极化的趋势比较严重,贫富差距正在拉大。中国人民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利用广义β分布和对数逻辑斯蒂分布两种不同方法对我国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2002年的基尼系数分别达到0.46和0.44,2008年则分别达到0.50和0.47: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则显示,2012年为0.474,2008年曾达到0.491[2]。无论用哪种方法测算,近年来中国的基尼系数都远远超过了0.40的警戒线。贫富差距的拉大,特别是在1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10%最低收入家庭财富差距巨大的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对教育必然会提出截然迥异的、非常复杂的需求。一些富裕的家庭送孩子到发达国家上大学,甚至上中学,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对教育来说,要保证公平,并不是有钱就能为所欲为,但是有钱之后对教育提出更高的需求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对教育战线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我们不能也不应在教育方面陷入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转型最突出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不少中国特色的复杂情况,如,虽然宣布城市化率超过了50%①,但是有城市户籍人口的只有33%[3],有相当一大部分人处在流动状态,这主要是两亿农民工和大批异地创业的企业人员,这就产生了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子女要求异地上学的问题。然而,目前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在这方面都还没有科学的、妥善的办法来大规模地加以解决。在中国最发达的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地区、最有吸引力的地区,在现行高考招生录取体制下,异地高考的方案都很难尽如人意地出台,外来人员家庭和本地家庭都有各自的主张和诉求,也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在以各种形式向政府表达,让政府左右为难。这种异地上学的困境,虽然与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布局、教育投入和招生计划体制等密切相关,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地加以解决,但它加剧了城市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则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