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8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4X(2013)01-0105-24 一、问题的提出与既有研究述评 互联网诞生以来对国际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国际政治的运转核心国家之利益、权力与安全的影响更为深刻。故此,探究互联网对国际政治影响之机理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缘由: 第一,研究此机理是探讨互联网未来作用潜力的切入点。随着人类对互联网使用的普及和深入,互联网的影响是互联网内在运行逻辑的外在表现,它还具有哪些可待挖掘的潜力,成为人们展望未来所必须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不能仅仅了解互联网本身,还要探明互联网影响的内在机理,从而做出分析与判断。这是我们解答互联网为什么能对国际政治产生广泛影响力问题的关键,也是探究这些影响力未来发展变化的线索。 第二,研究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机理,有助于提高国际政治理论的时代适应性以及国家对于互联网政治意义的认知程度和实践理性。全球化是当代国际政治的主要议题之一,而互联网是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非传统安全、文明冲突以及行为体多元化主题中的重要元素。因此,研究时代之于国际政治的影响就不能回避互联网这一当代重要的现象。对于互联网影响之机理进行研究不仅要解答互联网对国际政治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国家应该如何回应等问题,还要回答互联网应该被如何看待,以便进一步回答国际政治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得时代特征。 基于上述两个缘由,笔者拟对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机理进行探究,从而揭示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系统的过程及效应。 本文依据文献检索,从层次分析的视角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大致分为三类: 关于互联网与个体的分析,主要成果集中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以及伦理学领域。在英语文献中,《第二生命》的作者详述了互联网上的个体生命特征。①在《一个更好的信息技术的未来:如何整合伦理、政治与创新》中,作者指出了信息技术在社会互动方面的后果。②聚焦个人层次的《信息与美国政治参与》一文,通过数据分析认为信息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多的是认知意义上的作用。③ 关于互联网与国家的分析,主要是以全球化为视角对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进行分析。在《网络与国家》一书中,作者阐述了网络治理的四个领域:知识产权、网络安全、内容监管和控制关键互联网的资源。④《社会媒体与移动对线下民主来说意味着对参与分隔的超越吗?》一文则关注了移动媒体如何影响现实中的民主。⑤国内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是唐克超的《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⑥ 关于互联网与国际体系的分析,主要是以现实主义视角进行的国家实力分析。在英语文献中,《移动沟通与社会:一种全球视野》一书探索了沟通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国际结构变化的可能性。⑦国内的研究较早且有代表性的是鄢显俊的《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缘起及经济特征》和蔡翠红的《试论网络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⑧ 国内外研究相比较,国外的互联网与国际政治研究偏重于互联网具体某项作用的定量分析;国内在互联网对国际政治作用的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路径:一是从互联网的特点、特性入手分析互联网作用;二是从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侧面入手研究互联网在该领域或者该方面的具体作用。第一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易于建立互联网与其他因素间的关联,但这样使得对于互联网之影响的判定与概括也基于特点式,缺乏对影响之背后的逻辑和发生过程给予说明。由于缺乏对于影响之机理的研究,互联网之于国际政治的深层意义无法得到理论揭示。采用第二种研究方法主要在于对某一专题做出详尽分析,其研究目的不在于提供一个概观的视角。如果我们试图从总体上把握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机理,就要综合分析国际政治的不同层次的系统如何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从而揭示互联网对于国际政治全貌而非具有国际政治影响力的具体领域的机理。 二、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路径:个人、国家、国际体系 互联网以其独特形式影响国际政治的发展。相对于普遍存在的独立行为体而言,互联网是一个技术性实体,是一个广泛而便捷的沟通和交流的虚拟平台。但是,互联网作为国际政治范畴中的自变量之一,它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渗透到各个行为体之中,以互联网特有的内在规定性或是引导行为体的行为,或是否定行为体的行为,并迫使行为体服从其内在的法则以更好地维持自身的利益。互联网对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影响,也必然投射到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即一方面影响互动的频率和范围,另一方面也增添了互动的方式。互联网通过对行为体之“内在”和行为体之“外在”施加影响,从而实现了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概言之,互联网是自变量,国际政治行为体是中间变量,互联网对国际政治影响的结果是因变量。以下从三个层次梳理与阐释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路径。 (一)个人层次 人性、组织行为和特性行为是个人层次的主要组成因素,它构成了个人感知、判断和行动的链条,互联网对个人的影响显示于这三个因素发生的相应变化。 1.人性 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最根本的假设——人性。人性包含认知、心理和生理三个因素。⑨在认知上,互联网并不看重信息的权威性,它甚至削减信息的权威性,使得信息碎片化,因而人群的一致性认知难以达成。错误的信息由于互联网通道的便利,较以往更容易俘获普通民众的感情。人们被能引起兴趣的信息所吸引,反之很有噱头的信息却可能无人关心。在心理上,互联网赋予人足不出户交往的能力,这使个人更大胆、更加自我和更急于分享各种信息。一旦个人变得孤立,个人的思考就有脱离权威的趋势,但同时在孤立中个人却渴望大众的关注和认可,这种矛盾会使得谣言更易风行,也更易破灭。虚拟的网络空间还可以为人的侮辱感、衰落感和绝望感等提供发泄的出口,但互联网对于个人的这些生理因素是否真正具有建设性作用,取决于政府是否注意到网络上的消极情绪并在现实中加以处理。当然,反政府势力也会看到这些情绪,有时它们会对此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进而鼓动,这些负面性的生理因素就可能会演变为现实中的破坏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