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理论自19世纪末产生以来,已经历一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导致时间“缩短”和空间“缩小”,地缘政治因素的作用在客观上出现了相对下降现象。人们对地缘政治的价值和功能开始出现不同的认识。美国学者戴尔·沃尔顿(Dale Walton)在其《地缘政治与21世纪的大国——多极与战略观革命》一书中认为,以1991年苏联解体为界限,世界政治体系进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哥伦布时代”和“后哥伦布时代”。在前一时代,由于受科技发展缓慢的制约,地理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非常突出,既是各国制定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影响世界政治的重要因素。在后一时代,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有所减弱,但仍在发挥重要作用。① 一、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缘政治学家索尔·科恩将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争夺帝国霸权、德国地缘政治学、美国地缘政治学、冷战-国家中心与普遍主义的地理学视角、后冷战时代。②作为地缘政治学权威,科恩对地缘政治理论发展阶段的这种划分自然有其道理,但是,这种划分除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外,似乎看不出五个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给人以不清晰的感觉。鉴于此,本文认为,地缘政治理论发展进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似更为科学一些。 一是地缘政治理论酝酿阶段。任何一个理论均有自己的思想来源,地缘政治理论也不例外。19世纪末地缘政治理论正式形成之前的漫长时期应当属于该理论的酝酿阶段。在这一时期,至少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斯特拉博(Strabo)、博丹、孟德斯鸠、卢梭、康德、黑格尔和达尔文等诸多思想家都对地缘政治理论的产生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例如,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通过解释米诺斯城邦拥有海上霸权的实例,展示了他尚未成体系的地缘政治思想。他认为,米诺斯由于所处克里特岛地理位置优越,好似出于天授,理应在希腊世界建为霸国:“克里特雄踞大海,全岛的沿海地带密布着希腊人移植的城市;向西,离伯罗奔尼撒半岛不远,向东,它就接近亚细亚(西南)角上(克尼杜附近)的特里奥滨海岬和罗得岛。这些就是米诺斯王所以能够建立起海上王国的地理基础。”③对于这一阶段的地缘政治思想积累,在研究地缘政治理论时不能忽略不计。 二是地缘政治理论的形成阶段。1897年,弗里德里希·拉采尔《政治地理学》一书出版,被认为是地缘政治理论形成的标志。该书在历史上首次系统地将政治和地理两大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具体阐释了国家所占据空间与其所处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尽管此时尚未出现“地缘政治”一词,但是地缘政治理论的主要思想和内容已比较完整地表达出来。例如,该书认为,国家和自然界的事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对其行为的解释最好是将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行为,这一特殊的生物有机体不仅存在于地理空间,地理空间也是其组成部分,“和这种空间特征相联系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空间(Raum)和位置(Lage),国家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两者的相互作用”④。拉采尔、契伦、麦金德和杜黑等人则是这一时期地缘政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三是地缘政治理论的德国化阶段。德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兴起不仅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关系密切,而且还与纳粹德国的崛起紧密相连,因为没有德国的惨败,德国人就不会对自己的民族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产生巨大忧虑感,就不会过于看重地缘政治理论在改变德国命运问题上的至关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卡尔·豪斯豪弗是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核心代表人物。他深受拉采尔、契伦、麦金德等人地缘政治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存空间”理论:“为获得对世界岛的控制权,控制苏联和摧毁英国海上力量是必要的。”所以,“德国向西部和东部的有机扩张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⑤他通过创办《地缘政治杂志》和《时务评论》等刊物来传播自己的“生存空间”思想和地缘政治理论。正是这些机械的地缘政治思想和理论对希特勒的扩张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希特勒《我的奋斗》一书充满了豪斯豪弗“生存空间”理论的痕迹,他的对外政策和军事战略也深深打上了这种理论的烙印。现在看来,德国地缘政治理论给人类带来的是厄运,但也没有给纳粹德国带来好运,实际上,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纳粹德国的覆灭。 四是地缘政治理论的美国化阶段。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到冷战结束这一阶段。尽管在地缘政治理论形成之前,马汉的海权论已经形成体系,并对美国对外政策从孤立主义向国际主义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抵制,美国控制欧洲和主导世界的梦想并没有实现。二战为美国继续实现称霸世界的梦想提供了第二次机遇。也正是在二战期间,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认为处于边缘地带的纳粹德国有可能统治世界,只有美英两国的海权与苏联的陆权结合起来,才能最终阻止纳粹德国统治世界。二战结束时,世界进入两个超级大国并存的时代,美苏战略利益冲突开始增多,并最终导致冷战爆发。在此过程中,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的地缘政治思想对美国政府的决策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他的地缘政治思想中,二战后的世界是一个海权对抗陆权的时代,海权如果要战胜陆权,就必须首先采取以陆权制约陆权的原则,也就是对苏联进行全面的战略遏制。此外,他主张美国应尽可能向“铁幕”后的东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借此影响东欧,努力使其脱离苏联的控制。与此同时,美国还应当在“中间地带”尽可能扩大势力范围。稍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也持这种观点,因为在他看来,地缘政治代表了一种与传统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相对立的政策,“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将美国对外政策建立在一种对国家利益的明智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那些容易导致极端且常常是起伏不定之政策的感情基础上”⑥。其结果是,战后世界逐步演变为相互对立的地缘政治格局。这种对立的两极地缘政治结构,“往往赋以陆权和海权、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区、东方和西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集权政治’和‘自由世界’、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美国集团和苏联集团等等,反映彼此之间的裂痕与全方位的对立”。⑦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国地缘政治理论非常实用化或政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