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三年级了,各方面都发展得不错,学习成绩属于上游,和同学关系也不错,经常有同学来家里找他玩,邻居们也夸他懂事有礼貌。可是他在家里做了错事从来不知道认错。有一次明明是他离家时忘了锁门,却死不承认,还为自己找了一堆借口,说他走的时候听见我在厨房刷碗,而那时我并不在家;还有一次,他在院子里踢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当时很多人在场。我赶到时,当着很多人问是不是他干的,他竟然一口咬定不是他。当时我就火了,连这么点儿小错都不敢承认的孩子,长大了说不定会怎样呢,就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没想到他还是不认错。我该怎么做才能纠正他的坏毛病呢? 酷酷妈 咨询师: 如果孩子总是这样面对你,作为母亲,你的困扰不难理解。根据你的描述,儿子在学校应该人缘不错,对外人也彬彬有礼,好像不是一个总是把错误归于别人的孩子。至于孩子在外面的具体表现,你可以找他的老师和同学再了解一下。若果真如此,就得反思一下你们的亲子关系了,看看是自己的那些做法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让我们先来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一般说来,孩子不认错,可能有这样几种心理: 侥幸心理:你回想一下,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你是不是惩罚他了?“如果我不认错,还有可能逃过一关;如果认错,就一定会被训或被罚。”害怕被家长训斥,这是很多孩子死不认错的原因,而家长在孩子犯错后的做法,决定了孩子在下一次犯错时,会选择采取什么方式来避免受到“伤害”。孩子第一次犯错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和解决,一般会如实向家长汇报。这时,有些家长会觉得,应该给孩子一点儿教训。如果每一次认错都招来灭顶之灾,孩子在下一次犯错时也许就会想:“如果我不认错,妈妈是不是就不会训斥我了?”于是孩子开始尝试说谎或找替罪羊来避免受到惩罚。 当孩子犯错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如果当时任何一方有情绪,最好先将事情放一放,等到都冷静时再处理问题。如果在愤怒之下责难孩子,很容易让孩子感到害怕,影响亲子关系;如果孩子有情绪时,家长采取任何方式教育孩子,都不能达到效果。 家长可以采取事后回忆的方式问孩子:“你刚才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希望你能告诉妈妈,虽然这个错误是妈妈不希望看到的,但如果你能诚实地承认错误,妈妈会很高兴的。”这样的教育效果,比训斥或责罚孩子要好很多。 害羞心理:“我不想让那么多人知道我做错了。” 中国人有句古话“堂前训子,背后教妻”,意思是教育孩子可以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好像这样剥夺孩子尊严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与成人一样受到尊重,即使他们犯了错。堂前训子,更多是为了维护家长的面子,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很多家长甚至觉得只有让孩子感到羞辱,才会改正错误。其实,由于产生了羞辱感和抵触心理,即使孩子知道自己错了,这时也不愿意承认。就像你当众问责儿子打碎玻璃那件事呈现出来的一样。而如果家长在外人面前不照顾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 家长应该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下犯错时,不妨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就说打碎玻璃这件事吧,你可以先把孩子带回家,了解一下孩子的感受,然后告诉孩子,“人都会犯错,我知道很少有人会故意去打碎玻璃。不过,想想看,只要在楼前踢球,打碎玻璃是早晚的事。不管是不是故意的,我们都应该为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我们需要向邻居道个歉,然后一起努力去修复它。你愿意帮助妈妈吗?”然后你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案,换玻璃时,最好让孩子见到具体的过程,让孩子拿出自己的部分零用钱,购买玻璃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讨论一下今后如何防止再发生这样的事,比如换个地方踢球等。 效仿心理:“爸爸妈妈不也经常不认错吗?”很多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地教训孩子,让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但他们却从来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犯了错,也不会主动向孩子认错。 家长平时怎么做,孩子自然会学习和模仿。为了改掉孩子死不认错的毛病,家长在自己犯错后,要给孩子认错。如家长不小心踩坏了孩子的玩具,应该放下面子,主动告诉孩子玩具是自己不小心踩坏的,真诚地请求孩子原谅。如果家长说话不算话,对自己的承诺经常食言,也要向孩子认错,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诚信的重要。同时,家长还可以借此机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但如果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弥补过错,就会获得别人的原谅。 不知对错:有时孩子不认错,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哪里做错了。比如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各种新事物,常常把家里的东西弄得面目全非。这时,家长很生气,但孩子根本不明白,对和错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平时在生活中,家长就应明确给孩子定好规矩,和孩子说清楚,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那么当孩子犯错时,自然就知道自己错在哪了。 如果出现意外的错误,家长应该在冷静下来之后,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明确地告诉孩子犯这个错误的后果和严重性,让孩子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以后应该如何做等。 简单的惩罚,或强迫孩子认错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他的错误,反而会让孩子混淆对错。即使要惩罚孩子,也要让孩子清楚地明白,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受到惩罚的。 总之,当孩子不愿认错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要寻找孩子不愿认错的心理,并用开放的心态和好奇的眼光去了解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千万不要先认定一个事实,然后试图通过审问确定“罪犯”,继而严惩。如果孩子认错了,就要鼓励他们,和他们一起去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打击他们的自尊、羞辱他们,并实行更严厉的惩罚。毕竟一个自尊水平和内在价值感高的人,才会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不必担心因为承认错误给自己减分,毕竟每一次犯错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谁不是在一次次地犯错和纠错中成长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