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因素”进一步凸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受到格外关注。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国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推出一批研究成果。本文仅就了解与掌握的信息作简单梳理与介绍。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研究 随着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日益关注,国外学者对这一时期中共党史的研究热情在减退。在研究目的上,除一些学者意在还原历史细节、呈现历史的多样性复杂性外,许多研究者只是将其视作现实研究的历史延伸,更多的是为反映和理解现实问题服务。 (一)关于党的建立时期 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关系方面,俄罗斯学者索特尼科娃发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①一文。此文针对过去俄罗斯历史文献提出的共产国际在中国的共产主义工作是从共产国际二大开始的说法,利用大量档案资料证明:俄国共产主义者与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代表的接触,早在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揭示了与中共建立相关的共产国际、俄共(布)机构的演变和相关人员的活动,展现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复杂进程和俄共(布)、共产国际发挥的巨大作用。 在中共一大研究方面,日本学者石川祯浩发表《由考证学走向史料学——从中共一大几份资料谈起》②一文,对中共一大研究中至今仍被视作重要史料的3份资料——陈潭秋《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葛萨廖夫《中国共产党的初期革命活动》和《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1929年12月31日)》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作者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党史研究中,史料的翻译、整理、编纂等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今后中共一大研究所需要的,不是对现有各种资料进行比对的“考证学”,而是充分斟酌和分析资料内容及其形成过程的“史料学”。 在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特点的形成方面,俄罗斯学者马马耶娃发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形成与国共合作路线的特点》③一文。此文着重强调,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推动力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增长和社会上工人阶级地位的增强,还有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这表明在社会政治运动和政治进程中,精神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具有重大作用。此外,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早期组织主要由知识分子和学生组成,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在学生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工人运动脱节。在中国共产党活动的最初阶段,已经明显展示出它的另一个特点:既要从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整体特点出发,制定自己的政治纲领,同时又善于修正原有的政策,制定出适合形势变化要求的决议。正是这种做法保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二)关于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一直是各国学者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但由于史料和国家文化、价值取向及利益的不同,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交流不够,有些观点过于注重交锋,仍然以各自的研究为中心。2011年出版的两部汇集中、日、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文集,对加强抗日战争国际学术研究交流有一定作用。 《为中国而战:中日战争军事史文集(1937—1945)》④是在2004年1月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举办的“中日战争军事史专题研究”国际会议基础上形成的论文集。全书共收入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研究成果20篇,从军事史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分析了这段历史。文集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战争综述”,包括中日战争大事记,中日战争期间主要军事战役综述,以及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和平”研究所研究员马克·皮蒂追溯中日战争起源的文章。作者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写起,全面回顾了日本对中国一步步的侵略政策和行径,同时也介绍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军事情况,用历史事实表明中日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事件所致,而是日本侵华政策发展与中国国内形势相结合的产物。第二部分“战争前夜的两国军队”,研究了战争前夜中日两国军队的军事实力。第三部分“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陷落”、第四部分“战争发展与寻求军事解决”和第五部分“日军后期攻势:缅甸和豫湘桂战役”则按照战争进展情况,详细考察了中日战争中的重要军事战役和与军事相关联的一些事件。在第六部分“历史视角”中,日本学者等松春夫提出,战争后期日本的军事阻滞在于自己的缺点;英国剑桥大学的方德万认为,中国进行战争的重要性并不是其在全球战争中的重要性,而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断裂,为中共的胜利打开了道路;美国学者罗纳德·斯佩克特指出,毛泽东所倡导的人民战争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中国对战争史的最大贡献。值得一提的是,全书附有大事记、战争发展形势地图、近年来中日战争史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英文、中文和日文图书书目,为研究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线索。 《国际关系中的日中战争》⑤是由日本学者西村成雄等人合编的论文集,收录了日、中、英、俄等国学者的16篇论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作为全球政治的日中战争、两国关系中的日中战争及战时日中关系。主要论文包括:日本学者田嵨信雄的《日中战争与日德中苏关系》、石岛纪之的《关于经由云南援华渠道的国际关系》、姬田光义的《未完的战争责任》,中国大陆学者杨奎松的《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杨天石的《蒋介石与印度独立运动》、中国台湾学者杨维真的《关于越南问题的中法交涉(1945—1946)》,英国学者拉纳·米特的《日中战争前后的英国外交与中国观的变化》以及俄罗斯学者马马耶娃的《日中战争时期苏联、美国与国共统一战线》等。这些论文都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抗日战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