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12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13)01-0018-07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莫言的授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莫言刚刚进行小说创作的时候,无论是他自身的作品创作,还是当时的文学思潮,都表现出魔幻与现实交融的趋向和特征。20世纪末以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坛产生极大冲击,对许多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莫言,莫言自己也并不讳言这一点,承认自己从马尔克斯、福克纳那里吸收了很多灵感;但是莫言也曾经表示过,自己有意识地逃避这种来自西方的影响,要“逃离马尔克斯和福克纳两座炙热的高峰”[1],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另一股文学热潮——寻根文学中,和许多寻根文学作家一样,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用强烈的现实精神,表现了带有泥土气息的中国民间文学。 学界对于这两种文学思潮的研究,更多的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认为寻根文学思潮是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而寻根小说作品源自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甚至是模仿。但是单就莫言而言,其创作的许多因子,更多的是传承中国文学自身的传统,包括《聊斋志异》,包括鲁迅。如果仔细回溯中国文学史的进程,文学当中的魔幻手法运用,在中国文学当中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从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作家,到当代文坛莫言等人的创作,都表现出了揭露现实和重构历史的双重取向,以及对于魔幻、想像等文学表现手法的多种探索,这一精神取向和艺术探索有着清晰可溯的历史脉络,伴随着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 一、魔幻与现实的文学史追溯 中国小说的发展演进,很早就表现出魔幻和现实之间的双重趋向。在中国小说文体发展演进的早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其各自创作背后代表着两种不同风格的小说风格萌芽。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虽然《汉书·艺文志》对于小说家做出了较早较为明确的定义,但是街头巷语不过是传播的方式,中国小说特别是志怪小说的源头,实际上是早期的神话与传说: 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征信。《汉志》乃云出于稗官者,职惟采集而非创作,“街头巷语”自生于民间,固非一谁某之所独造也,探其本根,则犹他民族然,在于神话与传说。[2]19 在这些早期具有志怪小说雏形的神话传说当中,鲁迅首推对自己影响甚大的、也是收集各类神话传说故事最多的《山海经》。鲁迅在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对这些神话传说故事的浓厚兴趣,他在《阿长与〈山海经〉》当中回忆起自己看见远房的一位叔祖的藏书时,表现出的渴慕,这其中就有一本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3]而正是后来长妈妈留心为鲁迅买来的《山海经》,培养了鲁迅从小对于文学、小说的兴趣。 王富仁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中指出“神话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总源头。”而中国古代神话也是一样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尝百草’,这诸多神话传说,既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既是原始初民对客观世界的想象,也是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4]所以王富仁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认为即使把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神话传说称为中国最早的历史小说也并无不可。 明清之际,这两种趋向随着文学的发展逐渐分化明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两股潮流。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峰,《三国演义》树立起了“三分虚构,七分真实”的标尺,极大程度上模糊了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界限划分,《聊斋志异》则通过奇谲诡秘的想像力和情节,表现了一个虚幻的狐鬼花妖的世界。这两种创作趋向,是中国注重伦常道德的史官文化和注重神力崇拜的巫官文化的影响结果,而随着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领域逐步获得主流地位,前一种创作倾向毫无疑问一直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中国文学中的浪漫文风、奇谲的想像长期被压抑,“载道”、“言志”、“宗经”、“崇实”的观念一直是中国文化与文学的主流。而小说在古代的地位则更为低下,面对来自正统经史的巨大压力,小说的创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就如同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描述的那样,许多的小说虽说是小说,件件却都要从经传上来,纵使明代曾经出现过《平妖传》《西游记》《封神传》这样的充满想像力的神魔小说,但是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往往被归结于“妖妄之说自盛,而影响且及于文章”[2]160,即三教之争尚未解决、社会思潮处于混乱时期的产物,一旦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社会的正统,这样的文学形态则会受到挤压和压制。另一方面,明清之际虽然《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小说开始摆脱历史的束缚,运用了更多的虚构,但是这类叙事文体的小说亦常常受到来自历史的压力,在文学观念上都是主张按经史书记载的事实编写故事,不主张想像和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