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文艺》为综合性文艺月刊,1950年10月5日创刊于西安,西北文联主办,编辑者为群众文艺社,从第一卷第四期开始编辑者为西北文艺社,出版者和发行者为新华书店西北总分店。1953年1月号终刊,总共出刊28期,其中1952年5月、6月号为合刊。在创刊号上刊发的《迎接西北文艺运动的新时期——代发刊词》中,有这样的表述:“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就要开幕了。这个大会的召开,标志着西北文艺运动新时期的开始。一年多以来,文艺配合政治任务,进行宣传教育,无论在音乐、美术、文学、曲艺、舞蹈、戏剧,特别在旧剧改革各方面都获得了不少的成绩和经验。这些成绩和经验,就是原来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成绩和经验的继续发展与扩大,也是我们进一步开展西北文艺运动的基础。”对于《西北文艺》的历史任务和工作重点,文中有这样的说明:“第一,大力开展创作运动,鼓励创作,多登作品。”“第二,加强文艺批评,加强理论指导工作。”“第三,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加强西北各地区的互相联系,以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的文艺运动。”① 一、西北文代会与《西北文艺》的创刊 要深入探讨《西北文艺》的历史源流,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无法回避的重大文艺事件。西北文代会1950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西安召开,大会代表共有401人,其中陕西52人、甘肃46人、宁夏24人、青海31人、新疆46人、部队60人、西安市56人、大行政区86人(包括特邀代表)。代表中文学工作者133人、美术工作者37人、戏剧工作者122人、音乐工作者51人、舞蹈工作者23人、曲艺工作者14人、电影工作者7人,其他为文艺组织工作者。②柯仲平为大会总主席,鲁直、张季纯、孜牙、马健翎为副总主席,张季纯致开幕词,马健翎致闭幕词。柯仲平作题为《团结起来,为建设西北、开展各民族人民文艺运动而奋斗》的总报告,大会报告还有马健翎的《对于戏曲改进工作应有的认识》、鲁直的《部队文艺工作的情况与今后的任务》、孜牙的《新疆各族的文艺报告》、张季纯的《陕甘宁边区文协十三年来直属部门的工作》、西北文联秘书处的《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总结报告》等。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作专门讲话,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张治中以专函向大会致贺,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杨明轩作专门讲话。大会通过选举,选出90名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其中有15名候补委员),常务委员会主席为柯仲平,副主席为张季纯、马健翎、鲁直、孜牙、郑伯奇。根据大会通过的《西北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章程》,西北文联“为西北各文学艺术界的联合组织,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之团体会员,受全国文联的指导,执行其决议,并指导西北各协及各省(市)文联”,章程规定的核心任务为:“一、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通过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反映新中国的成长,表现和赞扬人民大众在革命斗争和生产建设中的伟大业绩,创造富有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以发挥其教育人民的伟大效能。二、肃清为帝国主义者,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服务的反动文学艺术及其在新文学艺术中的影响,改革在人民中间流行的旧文学,旧艺术,使之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服务,批判地接受中国和世界的文学艺术遗产,特别要继承与发展中国人民的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三、积极帮助并指导西北各地区群众文艺活动,使新的文学艺术在工厂、农村、部队中以及各兄弟民族中更普遍更深入地开展,并培养群众中新的文艺力量。四、开展各兄弟民族的文学艺术运动,使新民主主义的内容与各兄弟民族固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各民族间互相交流经验,以促进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多方面的发展。五、加强革命理论与政策的学习,组织有关文学艺术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以建设科学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六、加强西北与全国各地人民文学艺术的交流,发扬革命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精神,参加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争取持久和平与人民民主的运动。”③ 西北文代会由陕甘宁边区文协提议召开,并于1950年6月1日发布《陕甘宁边区文协为召开西北文代大会的通知》,相关材料还有《关于召开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计划》、《陕甘宁边区文协为开好文代大会指示各地文联准备工作要点》、《西北文代大会筹委会调查各地各民族文艺工作活动情况及收集展览材料提纲》、《西北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各项规则》。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边区文协)成立于1937年11月24日,1940年1月4日在延安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艾思奇、吴玉章、柯仲平先后担任主任。1948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召开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上决定筹办全区性的文艺刊物。边区文协于1948年8月15日创办《群众文艺》,1949年8月15日11期和12期合刊出版后停刊,主编为胡采。该刊以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写给刊物编委会的回信作为代发刊词。报告文学和化用民间形式的秧歌剧、鼓词、书词、快板等说唱文学是该刊的看家本领,“战士诗”在其诗歌板块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工厂诗”、“工厂报告”等“工厂文艺”的提倡,也是该刊的一大特色。在理论批评板块,特别重视对旧剧改革的探讨和对群众戏剧活动、民间说唱文学的介绍与指导。1949年11月,《群众文艺》(周刊,后改为双周刊)创刊,到1950年底停刊,共出版47期。也就是说,在《西北文艺》创刊以后,群众文艺社同时出版《群众文艺》和《西北文艺》。1951年群众文艺社改名为西北文艺社。原来的《群众生活》原计划改版为《文艺习作》。④《西北文艺》第一卷第五期封底上刊登了即将创刊的《文艺习作》的“稿约”,其中有这样的说明:“本刊为文艺综合性通俗读物,目的在对广大工人、农民、展示、青年学生、文工团员、店员、支援以及一切初学写作者和文艺爱好者介绍文艺常识,培养写作能力。欢迎他们踊跃投稿。”从历史联系角度来看,《文艺习作》延续的是《大众习作》的编辑方针。1940年3月,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大众读物社,周文任社长,编辑出版《边区群众报》和《大众习作》,分别由胡绩伟和胡采任主编,《大众习作》创刊于当年8月1日,刊名由毛泽东题写,先后出版六期共四本(2期和3期、5期和6期为合刊),1941年9月15日终刊。1940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给周文的信件中说:“群众报和《大众习作》第二期都看到了,你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有成绩的,我们都非常高兴。”《大众习作》的目标读者是边区基层干部、通讯员和初学写作者,同时刊登原文与改写稿,以帮助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有趣的是,计划中的《大众习作》并没有独立成刊,而是成为《西北文艺》的刊中刊,更准确地说,是杂志的一个独立板块。编者为此专门进行解释:“最初,我们打算办这样一个刊物,主要是想多介绍一些文学常识和有关写作研究方面的东西,以帮助大家在这方面的学习。现在我们考虑:一方面是同志们来稿中关于这类性质的稿件太少(大部分稿件是诗和其他习作),另一方面如果完全靠编辑部内部的同志们来写,也很难胜任。所以我们这样决定:暂时将《文艺习作》和《西北文艺》合并起来,改为《习作园地》附在《西北文艺》上出版。这样既集中了编辑人力,又集中使用了外面来搞,丰富了和充实了《西北文艺》的内容。如果以后这类稿件多起来,我们主观上有力量,客观上也有必要时,再和《西北文艺》分家,另立门户,从新改出《文艺习作》。”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