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2)6-0043-07 一、定义 中国台湾地区的侨教政策实施了接近一甲子,其中无心插柳的重大成果之一,即是培育了庞大的马华文学作家群。从1963年以马华诗人为主干的星座诗社创立以来,至今整整半个世纪,不同时期的台湾文坛孕育出风格迥异的各世代马华作家,他们的自我定位和国家意识也不尽相同,若从他们与台湾文坛的脐带关系来区分,可以划分为“留台”、“旅台”、“在台”等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留台”单指曾经在中国台湾地区留学,目前已离开回马或到其他国家谋生的作家。这个阵容是非常庞大的,他们构成了马华文学的创作主力。 “旅台”只包括:目前在台求学、就业、定居的写作人口(虽然主要的作家和学者都定居或“入籍”台湾地区),不含学成归马的“留台”学生,也不含从未在台居留(旅行不算)却有文学著作在台出版的马华作家。从客观层面看来,“旅台”的意义着重于台湾文学及文化语境对旅居的创作者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那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制与文学资源,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中(大学四年或更久),从单纯的文艺少年开始启蒙—孕育—养成—茁壮其文学生命(间中或经由各大文学奖的洗礼而速成),直到在台结集出书,终成台湾文坛一份子的过程。从结果来看,这个过程并非单向的孕育,台湾地区文学跟马华旅台作家之间产生了双向渗透,旅台作家以强烈的赤道风格回馈了台湾文学,成为台湾文学史当中唯一的外来创作群体。称之为外来,一则是它绝非台湾的土产,二则是创作主体对马来西亚仍旧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包括实质或精神层面——归属与认同。 其实,对每一位旅台作家而言,马来西亚是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那是一片累积了童年和少年生活经验的出生地,也是国籍与国家认同的发生地,十九年的人物事构成难以动摇的原乡内容(从出生到高三毕业共十八年,接着再花九个月等候台湾“教育部”的分发和开学),更成为日后创作的最为重要的铀矿。那是旅台作家的“(现实)生命原乡”。其次,是作为“(中华)文化母体”的“唐山/中国”,这个无孔不入的文化符号在其成长经验及大马华人社会的知识系统中纠缠不清,甚至成为他们赴台留学(来台取经)的部分动力,虽然它在日后的创作行为中迅速萎缩,乃至无足轻重,但“中国”这个空洞的文化印记,往往成为陌生的读者用来误读旅台作家的刻板媒介。其三,即是最关键的文学核子实验室——台湾,要是缺少了台湾阶段的淬炼,旅台作家的大马铀矿很难转化成文学核武。严格来说,旅台文学跟马华本地文学只有血缘上的关系,极大部分的旅台作家都是“台湾制造”。他们的创作源泉,或来自中国古典文哲经典,或来自在台湾地区出版的内地和台港现代文学著作,以及各种翻译书籍(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马华旅台文学也算是台湾现代文学的一环,尽管他们关注的题材、文学视野、发声的姿态有异于一般台湾作家)。台湾,正是大部分旅台(和小部分留台)作家正式取得作家身份的“(华文)文学母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旅台作家群起了结构性变化,原本仅有留学身份的旅居者,在转为教职之后即变成定居者,有半数“入籍”台湾。但其自我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归属于马华,有的是“人在台,心在马”,有的是“台马双栖”或“台马相融”,不管什么样的情形下,几位已经取得台湾“护照”和“身份证”,或以“居留证”在台工作的马华作家,在其内心深处仍旧脱离不了马华的原籍。从这个角度来看,“旅台”仍旧是一个不变的事实。 变化的还有整个文学出版环境。“在台”则是现阶段马华文学在台湾地区发展的一个现象,它的存在依据有一部分来自“在台得奖”,更大的一部分来自“在台出版”。自1990年代旅台作家群在台湾地区各大文学奖迅速崛起,进而雄踞西马华文副刊的版面之后,具有高度公信力和竞争力的台湾文学奖,便成为马华在地作家眼中的成名快捷方式,或朝圣之路,任何一项台湾大奖的含金量都远高于马华的奖项。在台得奖并获得台湾文坛认可的非留台作家,首推黎紫书。其他零星得奖者,就没有构成跟黎紫书相等的声势了。主要原因在于黎紫书透过小说集的在台出版,很快展现了可观的创作质量。 中国台湾地区一直都是世界华文文学的出版中心,其出版业的规模虽然不及中国大陆,但台湾作家在创作和出版方面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当然,在台出版的图书不仅止于马华文学,还包括大陆、香港及欧美华人作家的著作(包括重量级作品和争议性作品),之所以未能形成“在台大陆文学”、“在台香港文学”、“在台欧美文学”,其关键就在那些作家真正的创作位置不在台湾。必须先有了“旅台”作家成功建构出风格鲜明的“赤道形声”,再加上其余“非旅台”马华作家在台的出版成果,由此系连起来的马华作家总体形象,方才构成“在台马华文学”的全部阵容。 “在台”一词,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美国在台办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简称AIT)。如果称作“马华在台文学”,则以马华为本位,意指马华文学(留驻)在台湾的一个创作部队,跟AIT有点类似。若称作“在台马华文学”,则以台湾为本位,它属于台湾文学的一部分。两者都成立,都是事实。 “马华在台作家”等同于“马华旅台作家”,是以人为依据的概念,只有真正住在台湾的才算。 “马华在台文学”却大于“马华旅台文学”,是以书为依据的概念,只要在中国台湾地区出版、发表、得奖都算。 所以“在台”的马华文学很难讨论,人多书杂,尤其近几年在台出版的书越来越多,质量逐渐失控,有些言情小说或软性读物也加入“在台”阵容,导致这个名称的含沙量越来越高。真正能够维护这个品牌地位的,还是旅台创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