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文学”主要是指1970年代末开始,从大陆陆续出国留学、求职、经商或婚嫁,并长期居住于海外的华人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①“文革”结束后,中国人频频踏上异域之途,在世界文化舞台上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移民作家群。这些作家主要生活在北美、欧洲、澳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其代表人物有严歌苓、哈金、张翎、陈河、虹影、陈谦、袁劲梅、施雨、融融、吕红、章平、苏炜、薛忆沩、王瑞芸、林湄、卢新华、戴舫、陈瑞琳、少君、刘荒田、张惠雯、黄惟群、曾晓文、沙石、鲁鸣、张枣、阿城、杨炼、林达、张慈、范迁、王性初、余曦等。1990年代以来,他们的创作呈现井喷之势,并在中国当代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中国本土作家的创作形成了一种共振。 新移民文学的强势崛起,既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在异域文化中勇于开拓、拼搏的精神特质,彰显了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和巨大的包容性,也凸现了“中国经验”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的诸多优势,以及某些潜在的不足。可以说,新移民文学是多重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汇的产物,它的蓬勃发展,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坛注入了强劲的审美活力,而且以其自身特有的审美经验、文化视野和生存体验,极大地充实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思考,为中国当代文学不断融入全球化语境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新移民文学的兴起,主要得益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移民潮”。这股移民潮肇始于1970年代末,风靡于1980年代中后期,其中绝大多数人以留学、求职等为目的,经过多年的打拼,逐渐定居于海外,由此被称为“新移民”。据有关学者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留学生总数达162.7万,回国人数49.74万人,这意味着有百万以上留学生从留学演变为学留,这股出国潮在中国可谓史无前例,居世界之最,为全球所罕见。”②如果再加上以经商、婚嫁等其他方式移居海外的人员,新移民群体无疑十分庞大。而且,这一群体“在社会阶层背景、中国历史经验、文化精神配备、投入移民过程的动机和过程乃至其在西方社会的境遇和表达诸方面”,③都和以往的华人移民或华裔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这个巨大的新移民阵营中,有些人在实现了自我生存需求、奠定了事业发展的基础之后,便开始了文学创作,也有少数原本在国内就有创作经验的作家(如严歌苓、张翎、虹影、卢新华、阿城、陈河、张枣、杨炼等),继续从事文学写作,由此逐渐形成了这一独具特色的新移民文学。 新移民文学之所以独具特色,一方面在于它承续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特质,即混杂性和流散性,表明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文学空间,是和本土文学不同的新的汉语文学形态,作为全球化语境下‘流散’及其写作研究的一个领域,有其先行性和前沿性”;④另一方面,还在于它挣脱了以前的华文文学(包括移民文学)中相对单一的恋乡情结,减弱了创作主体对漂泊、孤独与感伤的迷恋性书写,极大地丰富了移民文学内在的流散文化内涵,也超越了其在居住国和祖国所处双重边缘位置之局限。旅美评论家陈瑞琳认为,与先前的移民作家相比,新移民作家不仅因时空的不同而在文化依归上体现出明确的反叛和超越,而且与其他华裔英文作家的“殖民心态”也迥然相对,从而在创作中呈现出某些全新的特质:“‘新’在文化移植的发现开拓,‘新’在精神迷失后的独立寻找,‘新’在对母文化的审视和超越,‘新’在对历史时空的重新再现。”⑤同时,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现实境域中,新移民文学又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不仅拓宽了本土文学的审美疆界,而且使自身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从整体上看,新移民文学既融入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某些审美观念,又渗透了异域文化的诸种精神取向。这一特征,不仅体现在创作主体的精神建构上,也渗透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甚至还隐含在审美接受的基本倾向中。 从创作主体的精神建构上看,新移民作家拥有特殊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履历。与於梨华、聂华苓等老一辈移民作家或华裔作家有所不同,新移民作家主要出生于中国大陆,并在大陆接受了完整的启蒙教育。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积累和文化启蒙,都与同时代的大陆作家基本一致。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准,母语基础雄厚,且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与中国本土作家相比,新移民作家又有着独特的文化履历:一方面,他们长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谙悉1980年代以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现实面貌,有些甚至在移民之前就已在国内发表过不少作品;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流散过程中,广泛接受了包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内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的精神建构中具有多重文化相融会的“混血”特征。这种特征,虽给他们在文化与身份认同上带来某些焦虑,但也为他们审视自身的历史记忆和生存境遇提供了新的视角。 与此同时,新移民文学的创作队伍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体,目前正处于创作的旺盛期。他们摆脱了以劳工为主要角色的早期移民身份,绝大多数都是拥有专业技能的技术移民,在经历了迁移初期的艰辛创业之后,他们都摆脱了生存之忧,主要出于个人的文学爱好,非功利性地专事写作。这种膺服于个人内心审美需求的写作,使他们得以摆脱一些非文学因素的干扰,确保了创作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重要的是,他们普遍熟悉居住国的语言,凭借特殊的文化环境,广涉西方的优秀作品,深谙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状态,拥有多元而宽广的审美视野。因此,就创作主体的精神建构而言,新移民作家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充满执著的艺术精神,并高度依赖母语写作,是当代世界跨国流散文化的一个重要镜像。 从空间分布上看,新移民作家主要以北美为核心,在美国和加拿大最为集中,欧洲和澳洲次之,东南亚和东亚均较少。这与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大陆移民动向基本一致,其背后,一定程度上也隐藏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扩张方式。因为“伴随着资本的对外扩张,发展和操纵资本的运作与流通的人也就必然从世界各地(边缘)移居到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中心: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那里定居、生存乃至建立自己的社区和文化”。⑥可以说,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潮,之所以集中在北美、欧洲和澳洲,主要是基于晚期资本主义对尖端技术与金融资本的全球操控。这种高度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操控,需要大量的技术型雇员,亦需要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团队。这促使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支付相对丰厚的酬劳,吸引大量具有良好知识背景的中国精英移民。当然,这也受惠于中国社会的开放政策。所以我们可以说,新移民作家群的涌现,既是晚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结晶,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变革之后的移民格局,以及融入全球化的基本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