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1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12)04-0046-07 2011年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有五部作品最终蟾宫折桂。作为这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委,我亲历了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评奖改革:施行大评委制,初、终评一贯制,评委投票实名制。正是这些改革,保证了“茅奖”的文学水准,我们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五部获奖作品,基本上代表了四年来我国长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从而使这届“茅奖”成为迄今为止含金量最高的一届。 然而由于媒介的高度参与,也使这届“茅奖”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一届。正像刘震云所说的,这届“茅奖”“像翻过山车,像超女PK”:“翻滚过山车的过程,像超女一样PK的过程,确实使它的影响跟前些年的茅盾文学奖是非常不一样的。可能过去评奖只是文学事件,现在成了一个社会事件。”[1]事实正是如此,“茅奖”还未出结果,网上的争议就开始了,结果一出,争议更是铺天盖地、骂声不断。质疑的声音首先来自程永新,他在微博上有言:“张炜要得奖就滑稽了,因为全中国看过这部400多万字书的只一个人:责编。”结果公布后,程永新再度质疑:《你在高原》只有十几个评委通读过,却得到58票(评委共61人),“这是褒奖作家的过往还是在评具体的作品?这是严肃的评奖吗?”[2]阎延文、肖鹰也在博客里提出同样的质疑:“没有通读作品就参与评奖,评委不看作品,看什么呢?一天半通读450万字的十分之四,就是说在36小时即至少要阅读1百万字,这是阅读还是翻书?在评委会公布的终选投票细目中,麦家和盛子潮均投了《你在高原》评奖的赞成票。在如此仓促草率的‘通读’后,就投赞成票,《你在高原》的58/61的高票当选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何在?”[3] 平心而论,这些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没有阅读就没有发言权,如果评委不认真阅读作品就投票,显然是不严肃的。这样的评委有没有,我不敢保证,但据我所知,大部分评委都是专门从事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的,对长篇小说的关注绝不仅仅只是这一个半月,而是长期跟踪随时关注的。实际上,从5月中旬开始的阅读(至少也有3个多月)主要是补充阅读,说评委不读作品也未免武断。当然,争议、甚至是谩骂(萧夏林的博客最突出)也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种纠缠在枝节问题上的争议有意义吗?我注意到,以上激烈质疑这届“茅奖”的人,基本上也没有读过这些作品,阎延文在博客连续发布6篇质疑“茅奖”的文章,肖鹰也在博客上连篇累牍地发布22篇质疑性的文章,通读这些质疑文章,没有一篇是在认真阅读作品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获奖正当性的文章,我甚至有理由质疑:肖鹰教授是否真的在关注当代文学,究竟读过多少当代文学的作品,他把自己变成一个职业“网络达人”和博客写手,还有时间读书吗?是不是故意的哗众取宠、吸引眼球,也未可知。因此,这些质疑“茅奖”的人也很不严肃,起码也是用自己的矛攻了自己的盾,这也充分说明,我们这个网络浏览时代的集体过于浮躁。实际上正确的做法还是要回到文本上来,看看这些获奖作品是否当得起“茅奖”的称号。当然这些质疑也使得第八届“茅奖”评奖成为一种现象,我将其称为网络浏览时代的“茅奖”现象。而这一现象的核心问题是网络浏览时代的阅读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重审,来思考这一问题。 一 关于《你在高原》 在这五部获奖作品中,张炜的《你在高原》被质疑的最多。对此洋洋450万言,10部、39卷的宏篇巨制,在这样一个只有网络浏览而愈来愈没有耐心进行深度阅读的时代,这种质疑顺理成章。但是当我们真的沉下心来,认真阅读这部大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欣喜。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品,作者倾20多年的心血,全力打造,全方位地表现了知识分子特别是50年代出生的知识分子的处事方式、生存境况、心路历程。 作品通过50年代生人宁伽的大地行吟诗人般的无边游走,把历史与现实、理想与世俗、清洁与龌龊、守望与逃离、城市与野地等等复杂对立的多组意象勾连起来,以地质学、文化人类学的多学科缝缀,试图构筑现代浪漫理想主义思想体系的大厦。还乡冲动与流浪情结的悖谬式纠结,坚守善的清洁精神与不得不步步逃离污秽的伦理缠绕,生活中“父”的缺失与屈辱带来的弑父隐衷与乞灵于历史理性的对家族根脉的追寻,对城市现代性进程中的道义失落和欲望泛滥的厌恶与反向式回归野地的悲壮式仪式的践行,都使张炜显得不合时宜。也许哈姆雷特那忧郁的迟疑徘徊与堂吉诃德天真执著的浪漫理想主义始终并未远去,成为我们人类本身普遍的一种宿命。正如学者丁帆所言:“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消费文化时代,一个执著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构建一个近乎于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大厦的作家,往往会使我们想起了堂吉诃德,在嘲笑之后我们为之深深感动。我们会像桑丘那样,和张炜一起重新踏上为理想而奋斗的荆棘之路吗?”[4] 这一诘问何等的好啊!我们可以嘲笑张炜的“愚鲁”和不会讨巧,但我们不能不为张炜的虔诚与执著而感佩万分。张炜是有思想的作家,也许张炜的思想算不上太深刻,但却是我们时代血淋淋的现实经验的充满个性化的回声。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他对存在意义的独特的勘探,都是这个时代作家里的佼佼者。作家铁凝对张炜的评价说得好:“正是由于有了像张炜这样的一批优秀作家,中国的当代文学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厚重与分量;正是由于有了像《你在高原》这样的力作,我们才能不断地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精神食粮。”[5] 同时,《你在高原》在艺术上的追求和探索,在长篇小说文体上的贡献也是令人欣慰的。张炜在古典浪漫主义的诗意化叙述中,糅合了现代主义的诸多元素,古典人文主义情怀与现代存在之思的完美结合,第一人称叙述的大开大阖,将历史的追忆与现实的游走并置在一起的对话式时空处理,都显示了长篇小说结构的宏阔与收放自由,语言的空灵与劲道,实现了小说与散文的跨文体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