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A 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8.3%,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8.7个小时。[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交往方式的革命,网络已超出了人们传统交往的通信工具的范畴,而日益成为了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借助的手段。[2]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曾对杭州下沙某高校学生上网时间进行抽样调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超过10小时,10%的学生每天上网不足3小时,学生每日上网时长约为8小时,远高于我国网民日均上网时间2.7小时。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对其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对网络交往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加以引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交往的涵义与特点 网络交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进行的交往活动,通过数字化技术支撑起一个“虚拟空间”。[3]因此不再具有地域空间的含义,人们只要通过相关的技术设备,便能超越地域空间、打破时间束缚进行交往。 网络交往不同于传统交往方式,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平等性。网络所构建的是一个去中心化、开放的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中心——外围结构,消减了中心权威的意义。网络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信息人”,每位网民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2、隐匿性。马克·波斯特指出:“网络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使交往主体从时间和空间上脱离了原位,消解了主体性。”[4]在网络交往中,网民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性别、身份和立场,不需要暴露太多的真实面貌,自由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重新建立相应的人际关系。 3、间接性。网络交往与传统面对面交往方式相比,缺乏非语言沟通中的一些要素和沟通环境。网络交往完全依赖电脑和互联网所建立的场域进行互动,双方的言行举止并不能通过网络来观察。 4、超时空性。网络交往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同全世界各地的互动对象进行主动、全面的交往,即便是素昧平生的网友也能通过网络发展出友谊,甚至成为情侣、配偶等等。现实世界中的国界,在网络社会中正慢慢淡化。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交往是主体的社会行动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网络交往促进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开放,增强了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拓宽了知识来源,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5]但是,网络上庞杂多样的信息和持续、深入的网络交往会带来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碰撞。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网络交往会对他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网络交往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 网络是一个随时开放的、巨大的、便捷的图书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识。另一方面,以非线性链接、跳跃、开放性、超媒体等为特征的网络超文本阅读方式,削弱了传统文本阅读的丰富性、深刻性和条理性,大大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6]网络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事实上有很多是无用或者用处很小的,这反而会扰乱人的注意力,使其无法专注某个事物,削弱认知能力。网络上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使用者能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消息和观点,甚至会将网络上的各种消息当作事实,导致个人思维简单化,使得集体思维代替个人思维。假如发生了一起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通过互联网很快就能传播开来,形成网络舆情,大学生所特有的从众心理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的“精英情节”,可能造成其盲目相信网络上一些偏激或者无中生有的言论和观点,如果不加以引导和控制,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激烈的行为甚至群体性事件,不利于学校、社会的稳定。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网络海量信息的存储量,方便快捷的查找功能,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但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浏览式的阅读方式取代了细嚼慢咽的深度阅读,任何信息和知识只需通过“复制”和“粘贴”来完成。当代大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搜索引擎来寻找答案,不必查阅书本资料,也不需要将其记住。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对杭州某高校学生用户行为习惯进行了分析,报告显示单日网站访问量排名前两位的是谷歌和百度这两大知名搜索引擎,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依赖。长期照搬照抄完成作业的方式,会逐步弱化了大学生记忆、思考和创新能力。一旦离开了网络,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流畅性都会受到影响。 (三)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 网络交往成为大学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常用途径。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互相交换信息,互通有无,建立良好的关系。正如美国传播学者迈克尔·沙利文特雷纳所言:“互联网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任何人都可以与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直接沟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7]另一方面,若长期滞留在数字化在线空间中,会导致大学生丧失开展正常人际交往的机会。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会与现实世界脱离,一旦离开了网络,一些大学生会无法适应现实中的生活。若处理不好,会使得这些大学生选择逃避和放弃,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人际关系恶化。此外,网络的隐匿性为网民轻而易举地创建和维持数个不同身份提供了便利,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进行侵害,大学生因见网友被骗财骗色、劫持、加入传销组织甚至被杀害的事件屡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