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十八大报告在谈到人口问题时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意味着从人口红利的视角来说,人口要实现长期均衡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口政策,必须采取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红利,从而促进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具体而言,这不仅要求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人口红利的状况及其特点,也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影响人口素质提高的制度和政策要求。 中国经济30多年以来的高速增长被国外经济学家称为“中国奇迹”。尽管很多经济学家仍在试图破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之谜,然而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人口红利”功不可没。Clark等人(2007)的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大大提高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改善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许多国家已经从中获利或者正在获取这种“红利”。这种年龄结构的变动,或者说是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改变劳动力供给,从而对生产领域产生影响;二是人口老龄化阶段对储蓄和消费的影响(张车伟,2007)。人口年龄结构若在以上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则这两方面的作用分别被理解为第一次人口红利和第二次人口红利(杨娟,2009)。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生育率继续降低,导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与此同时,受教育人群,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虽然逐渐增大,但仍然偏低。第一次人口红利时期即将结束,我们必须提高人口素质增加我国的人力资源储备,从而为我国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做好准备。这时就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提高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还不能满足我国未来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发展需要。 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意味着创新教育将会成为下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摇篮,势必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中之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教育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从1999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数量的持续增加,使中国获得较大规模的人才红利基础,这意味着未来不仅可以降低人口年龄结构新的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保持了我国人力资本总量的持续增加(胡鞍钢、才利民,2011)。因此,人口红利期进入尾声时,结合人口红利的状况及其特点,如何抓住机遇,通过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校创新创业型教育的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进一步转化人口红利,促进形成持续的人才红利将成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课题。 二、人口红利 Mason(1997)第一次提出了“人口红利”这个概念。联合国在《世界人口现状1998》报告中使用了“人口红利”一词,此后,“人口红利”这个概念被普遍接受。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呈现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多、增速快和比重大的人口结构,从而形成的潜在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助推因素之一(蔡昉,2009;Cai,2010)。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开始下降,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因此,人们有理由担心,这种结构性的人口红利将会不断下降甚至消失,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而事实上,人们只看到了人口统计学上表面的不利变化,而忽略了人口结构变动的积极影响,例如,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结合产生第一次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与第三产业比较成熟的大众消费阶段结合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陈佳鹏,2012)。因此,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的分析两次的人口红利状况及其特点。 (一)第一次人口红利 第一次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Lee & Mason,2006)。Bloom & Williamson(1997)在对“东亚经济奇迹”进行研究后估计,在这一段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人口红利对东亚国家人均GDP的贡献约为1/4至1/3。第一次人口红利是在年轻型的人口结构下产生的,人口的结构和数量优势是第一次人口红利主要来源。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有:一是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数量巨大的适龄人口为中国经济增长储备了充足的劳动力。二是较低的人口抚养比。劳动人口的比率大于被抚养人口的比率时,就形成了“人口红利窗口”时期,老龄人口相对较少,人口抚养比较低,劳动人口投入生产所产生的效益大大超过抚养人口的消耗,改革开放以后,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突显出来。三是较高的银行储蓄率。自改革开放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在庞大的储户基数支撑之下,储蓄总额不断攀升,如今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储蓄大国。较高的银行储蓄率,庞大的储蓄总额为我国的生产性投资提供了资本。四是相应的政策机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来,我国产生了大量的劳动适龄人口;改革开放以后,对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严格控制逐渐松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五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使得我国的出口外向型经济具备了人力成本优势,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与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基数使“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具备了竞争优势,进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