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3)01-0095-31 理性是追求真理并使人类活动合理化的思维方式。理性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认知理性追求的是真理本身,是使认知活动合理化的思维方式。实践理性追求的是真理的功用,是使政治、经济、社会交往等活动合理化的思维方式。二者的关系是:一方面,实践理性是认知理性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受到某种价值观的制约,有时会与认知理性处于某种紧张甚至冲突的状态。高等教育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为核心使命,但同时也担负着输出知识产品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职责。因此,从理性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就是认知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矛盾;其中,认知理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实践理性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矛盾,既能够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获得解决,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多种选择性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新中国先后以国家工业化、上层建筑“革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主要方式)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高等教育“适应论”或曰“适应论”高等教育发展观,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观念:把高等教育的外部矛盾(即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当作高等教育的主要矛盾,强调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相一致,否则高等教育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高等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要求其发展适应某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种看法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质疑和否定之处。问题在于,从理性分工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适应论”完全颠倒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关系,即把实践理性当作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把认知理性完全当作矛盾的次要方面来对待。按照高等教育“适应论”的逻辑,认知理性的核心价值便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大学的知识生产功能只能处于某种边缘化的地位。如果继续把高等教育“适应论”当作一种不容置疑的“理论”或“规律”来看待,那么,一种本来可供选择的观念变成了思想上的束缚,就会产生盲目地排斥高等教育发展的其他可能性。 “适应论”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到社会需求变化的影响,又关系到人们对高等教育活动本质和规律的理解,有时还受到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制约。因此,对于这样一种观念的反思,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选择理性的视角,主要就是因为理性是能够将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学科贯穿起来的一条红线。从理性的视角看问题,可以深刻地揭示出高等教育的内在目标与外在目标之间、诸外在目标之间以及各种目标和手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而迫使人们反思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以为现实和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探寻某种新的理论基础。本文主张,建立和健全国内学术市场,是帮助我们走出“适应论”的历史误区、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文的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一、工具理性的困境:高等教育在追求国家工业化目标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二、政治理性的错觉:“文革”时期高等院校混乱现象背后的成因分析; 三、经济理性的抉择:高等教育应该“适应”经济基础还是引领社会发展? 四、实践理性的极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冲突; 五、回归认知理性:通过“学术市场”促进知识创新与杰出人才培养。 一、工具理性的困境:高等教育在追求国家工业化目标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工具理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具理性包括任何一种把交往对象当做实现某种现实目标的工具和手段的思维方式。在实践理性层面上,这一工具理性是交往理性的对立面,因为它完全漠视人的独立价值和尊严,把交往活动功利化,只承认交往对象的利用价值或者实用价值。狭义的工具理性是只追求国家工业化目标、尤其是片面为重工业发展服务的行动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本文所说的工具理性专指这种狭义的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原本属于经济理性的范畴,但是由于它把国家工业化目标的重要性置于其他一切经济活动之上,所以严格说来是经济理性的一个变种,具备了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是在工业发展落后的国家,人们愈容易受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支配。这种思维方式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极度拔高国家工业化的历史作用,使之具备了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它以非常“科学”的面貌出现,因为它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很强的逻辑性、实验性和生产实践性等与科学活动相关的特征。工具理性与认知理性的差别在于:如果说认知理性追求的是知识的无用之用,即任何一种知识创新都有其独立的价值,那么,工具理性追求的却是知识的有用之功,凡对工业建设不能起到作用的知识都被视作没有用处或者用处不大的知识。 工具理性对高等教育的统治,以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为典范。该模式源自沙皇俄国,原本以“实科”学校的数量居多,同时包括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十月革命后,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愈发独特:它一方面继续从综合大学和多科性高等学校中划分出更多的独立学院,另一方面又把管理高等工业院校的责任划归经济人民委员会和各经济主管部门(部、委)。至于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之类的治学传统,只是在最低的限度内允许存在于专业活动范围之内。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专业化的工业高等教育模式相结合,构成了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苏联工业化道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获得的巨大成功,使其高等教育模式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都还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和模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