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68(2012)06-0048-07 1 引言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和地位变化的现象,是个体或群体从一个阶级、阶层和职业向另外一个阶级、阶层和职业转变的过程,其反映社会结构的动态改变过程。教育是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已经成为进入国家政权系统或专业技术领域、实现社会经济地位转变的必要途径。可以说,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已经是密不可分。不同的教育层次使劳动力市场分成相应的领域,劳动力市场的用人标准也往往以学历制定。 鉴于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如此紧密,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机制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和社会学感兴趣的研究命题。尤其是在目前高等教育扩张、社会分化加剧的社会现实中,对教育改变命运的理解也更为复杂和多元。一方面,对不同群体的人,教育对其社会流动的影响存有差异;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人力资本信号,其对个人机遇的推动却依赖与外部因素(比如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宏观劳动力市场环境、就业制度以及来自劳动力需求方的区别对待等)的交织与契合,此时,高等教育不再是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充分条件。因此,在制度区隔多元化和个人资本异质化的双重背景下,研究高等教育对社会流动的作用机制应因人而异,应纳入更多因素,其中,社会资本和社会性别制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Portes,1998)。毋庸置疑,社会资本无论对教育机会,还是对个人社会流动,都非常重要(Bian,1997)。个人将社会资本用于社会流动的过程,但社会资本对男性和女性获得社会流动的支持途径和作用程度存有差异,从而影响着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那么,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男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模式及程度存在何种差别?这就是本文的研究问题。 2 文献综述 虽然学界对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并未完全取得共识,但是学者们也都基本认同高等教育是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和重要途径(胡振京,2009;李淼、王岩,2010)。即便是在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阶段,其与个体社会流动的关系趋于松散化的今天,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相对重要的地位获得机制和相对公平的社会竞争机制,在个体社会流动中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向冠春、刘娜,2011)。高等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主要还是通过其对个体“起点”社会流动的作用机制充分体现出来(胡振京,2009)。这里,我们定义的“起点”社会流动实际上是指个体代内流动的“起点”,是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升降的“起点”。在现代社会,通常也就是个体完成学校教育,通过就业进入职场而发生的社会流动。换言之,从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中就能一窥高等教育对个体社会流动的影响。甚至可以认为,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这种“起点”社会流动的影响要远剧烈于其他的个体代内流动,对其进行研究也更有代表性。 在对大学生就业所进行的诸多研究中,求职就业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又成为学者的关注热点。相关研究认为当前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在我国已经呈现显性化的发展趋势,已经成为长期存在且有增无减的严峻现实(戴明清、王克黎,2002;石春燕,2005;蔡昌淼,2007)。有学者甚至总结出,相对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更突出表现为高就业成本、高期望值、高依赖性的“三高”和低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收入的“三低”特点(胡莹、商虹,2009)。在对现状进行总结的同时,不少学者也从客观原因(外在因素)和主观原因(内在因素)等方面剖析了妨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体制机制,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黄海群,2008;朱以财,2010)。 在分析大学生求职就业性别差异的既有实证研究中,视角往往更多地集中于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方面。文东茅(2005)通过对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总结出女大学生在学习成绩排名、英语学习水平以及毕业能否升学等诸多反映高等教育学业状况指标上均优于男大学生。岳昌君在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性别比较的实证研究中也揭示出大学生人力资本存量的性别差异,他认为女大学生相对于男大学生表现出“一好二少三低”的特点,这里的“一好”指的就是女大学生的学业表现要更好(岳昌君,2010)。这些研究基本都认为人力资本在大学生求职就业中的作用具有性别差异,较之男大学生,女大学生在人力资本存量上并不亚于男大学生。而针对在人力资本存量上具有优势的女大学生却没有在求职就业中相应地获得优势,学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就业市场仍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 人力资本存量上的差异显然并不足以完全解释求职就业上的差异,这是因为在人力资本存量差异之外,求职者显然还存在着社会资本存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容小觑。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就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个人的求职行为,一如其他经济行动,是深深‘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而绝非经济学所假设的依赖于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来实现。”因此,有更多的学者开始探究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人力资本状况之外的社会资本状况,社会资本的视角也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研究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视角。这些研究注重分析大学生求职就业中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资本的作用机制(钟云华、应若平,2006;马帅旭,2011)。但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侧重于理论分析,其不足主要在于实证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良好的运用,而且缺乏对大学生社会资本性别差异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