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2)06-0072-09 一、相关研究述评及问题提出 1.相关研究述评 对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性的实证研究,尤其是足以覆盖全国大学教师情况的大样本的实证量化研究,在国内极少,但这样的研究对我国大学人事制度改革实践以及高等教育、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都是不可轻视的。本文的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指的是全日制高等学校教师供职高校的变动(兼职除外)。 在欧美国家和日本,建立在对全国大学教师抽样调查基础上的实证量化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就已伴随着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而蓬勃展开了。比较著名的,可以举出美国社会学家Caplow,T.和McGee,R.J.于1958年基于大规模结构式访谈、经济学家Brown,D.于1965年到1967年间基于全美大学教师抽样问卷调查而分别进行的美国大学教师实证研究。日本教育社会学家山野井敦德利用内容分析法从日本文部省发布的《学校教员统计调查报告书》中分析得到了日本1978年到1980年间所有具有校际流动经历的大学教师及其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日本大学教师的校际流动规律。进入21世纪之后,山野井敦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对日本的大学教师市场情况又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也更加多样[1-2]。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大学教师的大规模国际调查。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的资助和主导下,在美、英、日、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大学教师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有涉及大学教师流动情况的项目,日本的山野井敦德对相关项目做了统计分析,他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这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中,除俄罗斯之外,日本大学教师的流动性最低。这次国际调查不仅给被调查国的高等教育决策部门提供了较全面的大学教师信息,还为这些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同时,为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经验材料。有多位研究者利用这次调查数据对各国的高等教育做了定量研究[3-4]。进入21世纪,社会问责、财政紧缩等情况又使各国大学教师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教师职业自身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对大学教师的国际调查又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2007年,日本的有本章教授和美国Williams K.Cummings等参与过1990年代卡内基国际调查的学者,又组织了对20多个国家大学教师的大规模问卷调查(他们统计的数据是本文进行中外比较分析的主要参照内容,下文简称“卡内基国际调查数据”),我国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于同年也用同一问卷对大陆的大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但至今也未公布“发出问卷数”、“有效回收率”等关键信息和基本数据,所以本文也无法用该次调查数据作中外比较。另外,从该次大陆调查的参与者发表的论文来看,问卷中所谓的“流动”项目,实际上问的是教师的“流动意向”,而非“实际流动情况”[5-6]。 2.问题提出 对大学教师群体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这种收集大学教师信息的方法有没有问题?首先,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之低和答卷者提供信息的可信性也应该引起学术界重视。本文作者于2007年面向我国大学教师的问卷调查因有效回收率太低也无法统计分析[7]55。这说明在我国对大学教师这个高自主性的职业群体的实证研究依赖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收集信息,是不太现实的。什么样的方法对大学教师这个职业群体来说是更可行和更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事实上,在强调问责和信息公开的现代社会,大多数大学都通过网络介绍教师的学术生涯、学术业绩等信息,从而向社会展示学校的办学实力。这些“官方的”档案性信息,在可信性上是远远高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本文作者就是通过这种网络条件收集大学教师的简历资料并进行内容分析,从而得到了研究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所需要的数据。 更重要的,用什么样的统计量作为国际间比较的指标值,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在我国没有引起比较教育学者的普遍重视。在平均值和百分数这些简单统计量之外,应该开发和运用更精密的指标来进行深度的国际比较分析。本文拟引用日本学者研究中的“生涯流动期望值”的指标,对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进行了中外比较。 3.研究假设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性有什么特点?本文作者有如下假设:在大学教师的校际流动性方面,我国远低于欧美国家,但应不低于日本。 二、数据来源:利用网络资源自建的数据库与国际调查数据 本文的数据来源有两个:其一,我国大学教师的流动数据,是作者对自己从网上收集的大学教师简历信息并进行内容分析所建的数据库;其二,国外大学教师流动情况,是1992年的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结果。 1.自建的我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库 先按照大区—省—大学—学院—系(所)的层次顺序分层抽样,最后抽到的系(所)的所有教师都进入分析样本,这样确定了一个来自27所大学的4890名教师构成的样本;对样本中的每位教师,以其所在大学网页上的师资介绍为主,上网收集他们截止到2008年的简历信息;再设计“年龄”、“性别”等基本信息,学业经历信息及职业经历信息三大类共计30余个“项目”,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到的每一份简历资料进行分析,由此分析出了每个个案的“历经单位数”和“工作历经大学数”及“校际流动次数”等数值,得到2354位大学教师流动情况的数据(以下简称“我国流动数据”)。有效个案数(2354)可以与问卷调查中的“问卷有效回收数”相比,其对样本容量的比率是2354/4890,约合48.3%。该比率可以与问卷调查中的有效回收率相对比[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