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无论是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创业园区发展,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参与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政府大力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主动融入的格局。从参与创业教育数量上来看,已经从2002年的九所试点院校发展为在各高校的全面展开。根据相关数据,仅2010年全国各地高校就举办了2万多场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活动,参加的大学生超过300万人次。[1]从参与范围上看,从原来的省、部属院校扩展到各类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在结构上存在着层级划分与资源差距较大,造成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形式、内容、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现实状况是,创业教育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度过了政策与各项制度建设的初期,进入到结合各高校实际情况去设计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期。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就未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如何开展,本文在对创业与创业教育新的认识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新思考。 一、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理念变迁 高等教育在现代工业化国家和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中发挥着提供智力支撑的作用,它是“基于知识的经济”的创新活动源泉,是大量富有创造性的“知识劳动力”的提供者,同时也是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中各种创新成果的思想和方法来源。从对历史的分析来看,正是凭借着先进的大学理念和制度,德国研究型大学在19世纪后期成为世界科学技术的领导者和国际学术与高等教育的中心,美国研究型大学则在20世纪以后使美国的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走在世界前列。[2]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回应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迫切希望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为代表的美国研究型大学也在这一背景下拓展自身的功能和领域,通过建立创业园区,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合作,鼓励大学生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业等方式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 知识经济的出现要求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比过去更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在知识与人力资源的输出方面的贡献日益明显,高校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不仅加速了创新的推广,提升了自身的研究能力,支持并推动知识进步,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勇于创新、乐于创业的专业人才。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不仅关注操作层面,更重要的是培育个体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一点正是高校有别于社会其他组织之处。 传统意义上讲,创业是指创办新企业,创业者必须是企业所有者。熊彼特首次将创业与创新联系起来,创业的实质被界定为创新,或资源的重新组合,包括开始一种新的生产性经营和以一种新方式维持生产性经营。[3]熊彼特将经济活动中的这类创新划分为五种类型: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五是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1985年,Pinchott首次在其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了在已建立的大型组织内进行创业的理论,即内创业理论(intrapreneurship)。[4]随后,学术界和实业界都开始对内创业现象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和关注。概括相关文献,内创业可以被界定为在一个现存企业中,个体或团队进行的新业务创造或多种创新活动的过程[5]。相应地,内创业者主要是指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发挥自己的创业精神和革新能力促成公司新事物产生,从而使公司获得利益的人。相关研究结果指出,相对于自主创业者,内创业者拥有独具特色的创业环境,一般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自主工作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相关岗位的专业特长以及强烈的成就动机。[6] 这里所说的内创业,即指岗位创业。在众多研究文献中,类似概念又如“公司创业”等。基于高校创业教育视角,“岗位创业”一词更能明确体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取向。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将不仅仅以培养自主创业者为目标,更是要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融入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和体验创业过程,使大学生掌握从事未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从而能在工作岗位上利用企业资源进行创业活动。 开展创业教育,既要培养自主创业者,又要培养岗位创业者。目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项目还只是侧重于自主创业者的培养,这是创业教育的一个误区。将每一位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都培养成为未来的企业家,这不仅不切实际,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盲目的创业冲动,把创业过程理想化、简单化。事实上,自主创业者的培养和岗位创业者的培养应该是共同的目标,前者数量少、难度大,后者更具普遍性,能通过大规模的教育培养提升创新能力,形成浓厚的社会创业文化氛围,这也将更有利于自主创业者的培养。 二、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基本特征 (一)以融入高校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为出发点 培养自主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在操作层面过于偏重实践领域,大多停留在鼓励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而忽略了课程教学本身,使得学生的创业活动显得“激情有余”而“耐力不足”。创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体现个体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敢于接受挑战的过程,更需要创业者以充满智慧的大脑,利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去迎接这些挑战。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国内高校虽然开设了一些创业教育课程,但与专业领域的学习基本上是分离的。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主要通过大规模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关注专业领域的发展、进步和变革,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或创业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课程多以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及学分体系的形式开设,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