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长期以来,社会信任是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课题。所谓社会信任,又称普遍信任,是指对陌生人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任,它反映了个体对人性善的信赖。①社会信任作为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是一个社会能否良性运行的保障,③因为它不但有助于化解集体行动困境,减少经济与社会交易的成本,而且是善治的润滑剂。④很多国家的政府和相关机构都将社会信任作为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 有关社会信任形成的研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从国家或社会的层面探讨社会信任的宏观差异,将社会文化、价值规范与制度安排视为影响社会信任形成的主要因素。社会文化与价值规范有可能形成一个激励结构,从而敦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互信规则。⑤当社会因急剧变迁而处于失范状态时,我们往往观察到更多互不信任甚至欺诈的现象。⑥制度安排也会影响社会信任水平,如一个社会的制度在总体上的公正性、可信性和效率度,都会对信任的产生及其维系产生作用。⑦ 另一类是在个体层面探讨社会信任微观差异存在的原因,侧重考察个体客观因素与生活经历的影响,例如人口特性、经济状况、个体的流动性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作用。阿勒斯纳和李涛等人的研究都发现:个体社会信任水平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个人的收入和地位越高,其信任陌生人的可能性越大;而住所和工作稳定的个体,往往具有更高的社会信任水平。⑧另外,有研究表明,社会信任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⑨其中,高等教育还被普特南视作影响个体信任形成的最重要因素。⑩ 本研究主要探讨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的影响。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阐述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形成的积极作用。首先,根据经典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因传播知识与技能,而有助于个体获得较好职位、较丰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经济效应。(11)而个体经济状况的好坏与其对陌生人的信任直接相关,因为在经济资源上的优势为其应对社会交往中的决策风险提供了物质保障。什托姆普卡和王绍光等人提出“相对易损性”(relative vulnerability)概念,用以表示“甲对乙失信所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多大的承受能力”。他们认为,一个人掌握的资源越少,相对易损性越高,就越有可能因害怕风险而不敢信任他人。反之,一个人掌握的资源越多,相对易损性越低,就越有可能信任他人。(12)此外,经济状况较好的人们往往生活于更为安全舒适的社区,他们成为犯罪受害者的可能性更低,因而往往具有更高的安全感,从而更有可能信任陌生人。(13) 其次,高等教育强调道德规范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担负传承社会文化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职责,对个体社会信任的形成具有非经济效应。(14)在有关高等教育系统规范理论的论述中,克拉克认为,高等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开设人文课程,增进个体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个体参与公共讨论,增进对民主和社会的理解,增强对文化传统与社会制度的认同。(15)另外,高等教育机构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互动与合作的机会,由此可以增进群体间的了解,加强隶属不同群体的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的共识。(16)而有了共识,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就会有较高的预测度,从而更有可能信任陌生人。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能够通过增强个体对价值规范及制度安排的认同进而促进社会信任的形成。 有关高等教育影响社会信任形成的作用机制,现有文献以理论探讨居多,缺乏经验研究。本文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和2008年英国全国儿童发展研究(National Child Development Study)的数据,探讨中英两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形成的影响。之所以选择中英两国进行研究,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中国和英国分别是东西方社会的典型代表,我们预期高等教育影响社会信任的机制可能会因两国在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不同。因此,考察中英两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信任之间的关系,不但可以为社会信任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且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诚信社会建设具有启示意义。其次,选择中英两国进行比较研究,还与数据的可及性有关。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英国全国儿童发展研究调查,都是有关个人发展及其价值认同情况的全国性调查,且有关社会信任的调查指标相同或类似。因此,可以应用相同的模型设定,利用这两个数据库探讨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影响社会信任的机制。 二、假设、数据与模型 本文主要有两个研究目的:一是在微观层面上测量中国和英国的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的作用效应;二是探讨中英两国高等教育对社会信任形成的具体作用机制。基于前文对高等教育促进社会信任形成机制的讨论,本文提出以下两个假设:(1)高等教育通过提高个体经济成功的可能性而促进社会信任的形成(“经济效应假设”);(2)高等教育通过增强个体对价值规范及制度安排的认同而促进社会信任的形成(“非经济效应假设”)。我们利用中英两国的数据,分别检验这两个机制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