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12)04-0086-05 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后,浙江经济开始进入后危机时代。在这场危机中,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企业,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采取了一些应对危机的有效措施,这使得浙江经济开始企稳回升。要想保持浙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而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浙江高校将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浙江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现状分析 浙江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既有优势也有短腿,如何将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科研成果转化为浙江的产业优势,需要基于高校的现状,创造条件,主动为之。 (一)浙江高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 近年来,浙江高校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者、发动机、智囊团作用,积极构建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发展新理论和新途径,大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以西方经济学家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转型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提高,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产权等制度建设至关重要。现代经济的增长模式的转变要由依靠实物资本的积累投入驱动转化为主要依靠人力资源资本的积累投入驱动。由此可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是人才主要的输出地,必须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为核心,这是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校提供高质量的人才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见图1。
图1 浙江高校服务经济转型升级路径 由图1所示,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具备科学研究功能的浙江高校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对国内外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浙江经济急需转型升级,而要达到转型升级的终极目的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进行综合创新,而创新的主体就是人才。[1] 据统计,浙江高校从2005年至2010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由5558人增加到11156人,增加了一倍;本、专科生毕业人数由13.3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3.37万人,也增加了将近一倍;招生数以及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人数的增长比例更为迅速;这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快速有效的实现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证。 2.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建立了一批科研基地 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就是抓创新促转型,其中最中心的环节是提高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这就要求除了要具备大量的掌握关键技术和具有较强能力的创新人才外,还要加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它能够为研究、解决地方技术性难题提供服务平台和实验基地,能够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几年来,浙江高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一批科研基地。如2007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与台州市政府合作成立了高校产学研联盟温岭工作站,组织高校力量服务当地产业,2008年4月,此工作站升格为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台州中心;2008年1月,省教育厅为推动下沙高教园区发展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成立高校产学研联盟下沙工作站;[2]2010年10月28日,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宁波大学科技学院产学研中心成立,标志着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地方产学研合作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据浙江省统计局2010年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浙江省拥有县及县以上独立的研究开发机构147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13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46家,企业研究院35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48家,拥有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124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这为浙江高校研究和解决地方技术性难题,快速实现浙江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与实验基地。 3.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开辟多种服务渠道 浙江省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建立起了较为灵活的服务机制,并且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多途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高校老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紧密合作、高校在地方设立服务与合作处等多种服务途径。如2008-2009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先后组织8批教师,走访140多家企业,帮助收集、整理和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浙江理工大学先后与绍兴、嘉兴等地龙头企业共建服装产业、桑蚕产业等4个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共建义乌无缝服装业等3个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并作为主要单位参加国家级“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服务并引领整个行业的科学发展。[3]宁波大学从2003年开始,共派出300余人次的教授、博士,深入280余家宁波地方企事业单位,以技术顾问、兼职、挂职的形式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工艺改进、企业信息化、经营策划、生产管理等环节,同时,还有200多名教授、博士走出校门,为宁波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