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学生选拔制度具有强大的评价和筛选功能。学生选拔制度及其具体运作程序设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而在中国社会中,高考选拔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考试制度,承担着教育和社会的双重功能。从教育层面而言,高校学生选拔制度的功能包括选拔合格新生,保障生源质量;引导和规范中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教学方向。而在社会层面,高校学生选拔制度承载着维护社会公平竞争、稳定竞争秩序、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功能。[2]这也是为何与其他教育制度相比,高校学生选拔制度受到社会大众如此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其改革动向关系到社会稳定,甚至隐含着引发公共事件的风险。 时至今日,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探索已历时十年,而期间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争议和质疑。自主招生是否达到政策设定的预期目标?高考制度改革呼声渐高,未来的改革将走向何方?在建构多元化高校学生选拔录取机制的过程中,高校自主招生通道是否与既有高考招生制度之间形成有效衔接?回答上述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不仅是停留于应然层面的思辨性探讨,而且还应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实然层面揭示和剖析该项制度的实施成效。 一、高校学生选拔制度改革的国际经验 任何教育改革都应遵循公平、适切、卓越目标。任何参与教育改革的人士,都必须努力寻求上述目标之间和谐。[3]毫不例外,高校学生选拔制度的设计也必须严格遵循上述目标所蕴含的三大价值向度,在制度架构设计中充分考虑三者的价值平衡。 对于高校学生选拔制度公平性的界定,其概念内涵复杂,其中涉及学生参与选拔的机会公平性、选拔程序的公平性以及避免考试内容和某一特定社会阶层文化间的等多方面维度。 然而,近年一个值得重视的趋势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分化的加剧,如何在那些具有高度社会或学术声望、选拔竞争性激烈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选拔制度中,最大程度地保障公平性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 例如英国为提高高校入学选拔机制的公平性,政府召集学者组成高等教育入学指导小组,并于2004年9月公布题为《高等教育的公平入学:成功实践的推荐》的咨询报告(又称舒瓦茨报告)。该报告提出了高校公平入学选拔的五大基本原则:透明化:入学选拔程序必须公开且透明;选拔:大学必须基于学术潜质和学业能力,选拔那些能够完成高校学业的学生;选拔方式:充分保障院校选拔评价方式的信效度;专业化:必须在各方面要求专业化,且辅以适当的结构或流程给予支持;障碍的最低化:尽量降低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对低收入或弱势群体学生造成的障碍。[4] 而在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高校学生选拔的竞争性日趋激化,部分常春藤院校开始采用早期选拔(early admission programs)等多种选拔模式,其最初目的在于限制班级规模。[5]由于早期选拔录取率高出常规招生数倍,并受到优势家庭学生的青睐,但这一招生模式也存在社会阶层歧视倾向而备受非议。[6]2001年,耶鲁大学校长莱文(Richard Levin)在接受《纽约时报》的访谈时指出,早期选拔制度并没有给学生带来益处,为此耶鲁大学将考虑废除该学生选拔模式。翌年,耶鲁大学正式宣布终止早期选拔模式,斯坦福大学也紧随其后宣布取消该制度。2007-2008年,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也相继做出了同样选择。对于废除早期选拔模式的原因,哈佛大学强调,由于该制度要求学生在没有确认是否获得助学金的情况下做出升学选择。其结果导致低收入家庭、蓝领阶层、少数族裔子女在该入学选拔制度中处于劣势,而家境富裕的优秀学生则更多地利用该项选拔模式。为此从维护入学选拔的公平性的目的出发,哈佛大学做出了废除早期选拔制度的选择。 二、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实施与争议 在我国,作为建构多元化高校学生选拔机制的新探索,2001年经教育部门批准,江苏省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先开启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早期试点。[7]200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而时至2011年实施自主招生的试点院校数已增至80所。 虽然这项改革至今已实施达十年之久,但对于其在升学机会的地理区域和社会阶层间的配置、制度设计、评价内容、监督机制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雅虎(中国)实施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47%被调查者指出现有的自主招生改革有利于城市学生,而认为有利于农村学生的比例则只有1%。[8]有学者指出,自主招生在实际操作层面已偏离初衷,其结果引发高校间争抢生源,激化中学的应试教育。并且在招生过程中存在着本地化、城市化倾向,有违教育公平。[9]还有学者以北京某高校为案例,发现自主招生院校和录取人数集中在大城市或核心城市,而农村或偏远地区由于信息、路途、考试成本等各方面不利因素,使之与自主招生有一种天然的阻隔与疏离。不仅如此,考试内容以及面试过程中重视的形象气质、语言谈吐等指标也明显有利于大城市考生。自主招生录取新生中存在着受教育程度高、经济状况富裕、社会资本积累丰厚的特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