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全国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各行各业急需各种机械设备。在时代使命感的驱动下,生产建设一线的工作及科研人员以满腔热忱投入到“工作母机”的研制当中。而“工作母机”这一概念也逐渐从工业领域延伸到国家建设的其他领域,如教育领域。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就曾在总结学校工作时将苏联专家比作“工作母机”,他指出:“为了合理而有效地发挥专家力量,我们一开始就不是把他们当成普通的教授给学生讲课,而是把他们当成‘工作的母机’给教员、研究生讲课。”[1]而“工作母机”这一说法,也常常被用于形容学校在学科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 1950年10月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刘少奇指出,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办起来的新式的大学,在中国历史上以前所没有过的大学。中国将来的许多大学都要学习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经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的样子来办立其他的大学”[2](P102)。因此,中国人民大学早在命名组建之初,就责无旁贷地扮演了新中国文科高等教育“工作母机”的角色。学校创建之后,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材编写、制度建设以及办学理念等方面,顺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教学科研机制,成为全国其他文科高等院校学习的模板,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著贡献。 一、“学科母机”——专业设置及学科建设对新中国文科高等教育产生示范作用 新中国建立伊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从当时的高等教育资源情况看,“旧式教育下的学校所占比例很大,国民党控制下的很多高校带有明显的党化教育痕迹”[3](P10)。据统计,“1949年,全国有大专学校205所,其中私立学校81所。”[4](P17)在这些学校中,“仅教会大学就有21所,其中接受美国津贴的就占17所”[5](P256)。这样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组成情况,在意识形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对此,1950年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要求。 在这一指示下,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高等财经、政法教育体制,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建校初期,根据政务院的决定,学校设置了经济系、经济计划系、财政信用借贷系、贸易系、合作社系、工厂管理系、法律系和外交系,其中有6个属于经济领域,后又增设国民经济计划、农业经济等专业。此外还开设专修班,包括经济计划、财政信用借贷、贸易、合作社、工厂管理、统计、外交、教育、法律等。[6](P95)随后,学校又开设了中共党史和马列主义理论方面的专业,并且很快开办了与以上专业相应的研究生教育。 可以说,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这些专业,都是为培养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急需人才而设置的,并且许多都为全国首设。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立了法律、贸易、工业经济、档案、党史等15个本科系或专业,同时还首次设置了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贸易经济、民法、刑法等35个研究生专业[7]。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的前身——1950年建校时设立的财政系下属的会计专业,虽然规模不大,却成为当时高等学校的样板专业,并在新中国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的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8](P523-526)。1956年,由何干之教授、胡华教授等老一辈学者奠基并创立了中共党史系[9]。另外,中国人民大学首创了档案学系,并使其散布到全国,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中国人民大学也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如著名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缪朗山教授开设的西方文艺理论史课,就为当时全国高校首设[10](P67-68)。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中也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教育,例如,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四门政治理论必修课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11],这也成为全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必修课的范例,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在各个系科之下,中国人民大学参照苏联模式建立了41个教研室。作为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单位,教研室的功能主要包括:组织教研室工作人员的教学工作并保证教学质量、制订讲授大纲、编写教材、组织科学研究工作,以及与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协作、培养研究生等[12]。财政、统计、贸易经济、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工业企业组织与计划、刑法、民法[13]等教研室,都是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社会需求十分迫切的专业领域。这些教研室的组建,一方面能够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其他院校的相关学科承担起师资培养、成果交流的作用。在1954年召开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经验讨论会”上,时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的杨秀峰明确指出:“教研室应当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14](P46)。随后,教研室这一形式逐渐为我国其他高等院校广泛借鉴,成为我国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师资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组织机构。可以说,教研室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也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建设和科系发展。而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些系科,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乃至整个中国高等院校文科学科建设的最初模型,其中许多专业和系科现在仍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优势专业和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