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十余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学者们从劳动力供求、劳动力市场分割、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得出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认为主因是大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错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偏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就业指导、就业信息不对称等。无疑,以上观点各从某个侧面揭示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但却忽视了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严重的行业垄断这一客观事实,分析尚不够全面。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国进民退”现象重新抬头,行业垄断再次加剧,那么,行业垄断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图从行业垄断这一视角,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参考。 一、垄断与行业垄断的界定 一般而言,垄断是特定主体为了特定目的通过构筑市场壁垒来对相关市场进行排他性控制的市场结构或行为。[1]垄断可以分为狭义的垄断和广义的垄断,狭义的垄断是指完全垄断(或纯粹的垄断),广义的垄断包括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换言之,不完全竞争就是垄断。 从进入障碍的角度来看,垄断可分为市场垄断、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市场垄断是一种纯经济垄断,自然垄断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行政垄断是一种人为的垄断,是与传统的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性垄断相区别的。由于我国对自然垄断行业实施严格的政府管制,这就造成自然垄断行业的高壁垒,最终也形成了国有企业独家经营或少数几家国有企业经营垄断行业的局面,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自然垄断行业是由于行政手段的干预造成的,归根结底还是行政垄断。目前我国主要的行政垄断行业主要为金融业、水电、新闻出版业、电信、烟草业等。 国内行政学界普遍将行政垄断划分为地区垄断和行业垄断。地区垄断是指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权力设置市场壁垒,阻止竞争的行为;行业垄断是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为保护本行业或企业的利益,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斥其他行业或企业参与竞争的行为。[2] 二、行业垄断对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影响 行业垄断减少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行业垄断通过设置行业进入壁垒,阻断了民营企业进入垄断行业,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进而抑制了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增长。近几年,我国政府和国企机构的改革,使得体制内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吸纳数量明显减少,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等用人单位则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就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所涉足的领域往往都是竞争性行业,而很难进入垄断行业,但是,垄断行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即产值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所带来的就业增长率的大小)明显低于竞争性行业。有研究表明,在就业吸纳弹性最低的10个行业中,行政垄断性行业就占据6席,而就业吸纳弹性排名的前10位中,无一表现出行政垄断的特征。[3]因此,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的重要渠道。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统计,“民营企业/个体”是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其雇佣了35%的“211”院校毕业生,47%的非“211”本科生和62%的高职高专毕业生。[4]因此,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将是创造大学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然而,行业垄断的存在和扩张,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一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设置垄断行业的审批准入门槛,从制度上严格限制非国有企业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二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配置了垄断行业的重要资源。行业垄断性企业在受到政府的支持,设置了很高的市场进入壁垒,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由于行政权力在此行业中的政策性限制,根本无法进入这个行业,从而降低了在这个行业中创造就业机会的可能性。近十年来,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张,主要表现为“国进民退”的现象。2003年以来,少数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2008年,“国进民退”之势蔓延到更多的行业,2009年,“国进民退”呈进一步扩散的态势,这一现象在民航、钢铁、煤炭、高速公路、房地产等行业表现较为明显,[5]许多垄断性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通过入股、兼并等方式,纷纷进入了竞争性行业,进一步扩大了垄断性,挤压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由此可见,行业垄断的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增长。 第二,垄断行业外的公开失业又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行业垄断性失业包括由于行业垄断所引起的垄断行业内的隐性失业和垄断行业外的公开失业。行业垄断内的隐性失业是指由于垄断引起的企业对劳动力使用决策不当,无法确定最优雇佣量以及不能充分发挥劳动力的生产效率而造成的无效率就业。行业垄断外的公开失业是行业垄断减少了就业机会的主要表现。 一是行业垄断导致垄断行业内部就业机会的减少。原因在于,行业垄断性企业在产品市场是卖方垄断者,对产品具有很强的产品定价权,这些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润,往往把产品的价格水平界定为高于产品的边际成本,使消费者减少了对该产品的需求,而该产品的市场需求减少,又进一步引起垄断行业减少对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从而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表现为减少了对生产岗位数量和种类的需求),换言之,导致垄断行业内部就业机会的减少,这正是垄断行业的就业吸纳弹性和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许多服务业由于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国有性,导致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研究表明,我国许多服务行业的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以我国城镇地区2000年数据为例,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国有经济比重最高,为96.4%,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为87.5%,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为86.8%,金融、保险业为68.2%,邮电通信业为66.1%,房地产业为63%。[6]这些行业基本属于计划经济模式,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服务行业的垄断导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的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八五”期间服务业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为0.74,“九五”期间降为0.35,即GDP(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增长率反而下降了一半多,“十五”期间就业弹性虽有所上升,但也只有0.37,仅是“八五”期间的一半。[7]由于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同,对应的职业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只有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专门人才才能胜任,所以,第三产业是非常适合大学生就业的领域。可见,行业垄断导致垄断行业内部(尤其是适合于大学生就业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下降和就业机会减少,必然会严重限制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增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