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2)04-0100-20 一、前言 教育收益率是教育经济学领域长盛不衰的一个论题,这一论题是以将教育视作投资为出发点的。如果受教育者不能获得与投资相当的回报,那么就意味着投资的失败。在高等教育领域,国家和个人都是投资者,受教育者的劳动生产率和个人收入既关系到已有投资的回报,又关系到进一步投资的积极性,无论从国家公共政策的角度还是家庭和私人教育决策的角度看,凝聚在大学生身上的人力资本都是高等教育的产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是否匹配,是评价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的重要标准之一。 受过高等教育者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匹配包括教育过度和教育不足两种情况。如果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者本身拥有的学历和技能超过了工作的需要,技能未得到充分运用,则认为他们发生了过度教育;如果他们拥有的学历和技能低于他们工作需要的教育,则认为他们发生了教育不足。[1]过度教育问题之所以值得关注,原因在于它可能降低人的劳动生产率,给收入带来损失。[2]也就是说,过度教育的员工比起同等学历但进入了与学历相匹配岗位的员工而言,他们的收入更低。那么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形下,伴随毕业生增加而出现的“职位挤压”、追求更高学历而延缓就业等现象,是否意味着我国也出现了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的过度教育?这样的过度教育是否同样会带来生产率和收入的损失、意味着教育投资的不效率?如果过度教育仅仅会带来收入损失,那么理性的投资者为什么还是选择继续投资于高等教育,甚至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学历层次? 人力资本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为此提供了一个解释的视角[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更多的教育会提高收益,所谓的收入损失是由人力资本的缺陷带来的。该理论认为过度教育的大学生实际上存在人力资本不足,所以用更高的受教育年限或程度弥补其他方面人力资本的缺陷。而职业发展理论从另一个视角回应了这种收入损失的成因。该理论认为这种收入的损失可能是真实的,却是暂时的。所谓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是整个过度教育定义里面最核心也最难以界定的部分①,这个标准也是动态的,当前应取得的学历未必是当前工作需要的学历,而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学历往往高于当前。因此可以将过度教育看作为职业发展和晋升而储备人力资本。在美国和欧洲高等教育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这些理论解释得到了一些验证,笔者认为人力资本理论和职业发展理论对于解释中国现象具有可迁移性,因此这两个理论将成为本研究最重要的理论支撑。过度教育的成因和影响是不可分割的,人力资本理论解释的过度教育是一种表面的过度教育,而实际是人力资本的不足,难以摆脱对收入长期不利的影响;职业发展理论解释的过度教育是一种真实的过度教育,是人力资本的过度,但是对于长期的收入增长是有利的。 本文有两个研究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对于大学生过度教育的原因进行探析,考察大学生人力资本是出现了过度还是不足,抑或哪方面过度而哪方面不足。研究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是否匹配很重要的是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调查,由于数据限制,来自用人单位的调查非常有限,以往研究难以了解到过度教育者的职业发展轨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者们了解过度教育发生的多种原因。本研究利用北京市企业调查数据展开研究,从过度教育的成因上区分了“弥补型过度教育”和“非弥补型过度教育”(或“发展型过度教育”),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控制个体异质性,对这种分类进行了验证。第二个目标是分析大学生过度教育的收入效应。本研究将首先考察过度教育对于收入的总体影响,再分不同收入群体看过度教育带来的收入损失;并根据人力资本不足的方面,分别考察由于专业人力资本不足和质量不高带来的弥补型过度教育对收入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二、相关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 (一)大学生过度教育的研究进展 在过去50年里,高等教育扩张的浪潮在美国、欧洲和中国等东亚国家相继展开,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社会因素推波助澜,但是扩张带来了高等教育毕业生增加的共同问题。从拉姆伯格(Rumberger)[4]提出的过度教育的美国至今,过度教育的困扰是相同的,那就是过度教育者的就业和收入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在介绍西方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教育问题时,就建议高等教育招生和就业政策的决策部门应该注意高等教育适度发展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5]当时西方学者的研究多是关于过度教育的范围和收入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从个人人力资本、工作特征等层面探讨过度教育的原因和影响。而我国的学者主要是从规模和投入上判断,认为我国教育规模不存在总体上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结构性、地区性的过度,并且高等教育本身运行机制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制度因素是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6-8],只有少数学者尝试用实证的方法研究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的范围和影响[9-10]。 这些成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基础和研究视角,只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高等教育内部受教育者的能力差异也在扩大,同样学历的高等教育毕业生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可能存在很大差距,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个人投资教育的动机越趋复杂,这也对高等教育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任务。研究将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层面,从共通性、一致性的研究转向差异化、离散性的研究。谢瓦利尔(Chevalier)[11]认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个体异质性在增强,而个体异质性是导致所谓过度教育和过度教育收入损失的一个原因。个体异质性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未观察到的个人能力、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类型②等。个人能力异质性是先赋性的,其扩大难以避免,但是其他方面则是与教育和培训相关的,可以通过选择和努力改变的。罗伯斯特(Robst)[12]发现学校质量越好的学生发生过度教育的可能性越低,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质量差异带来了受教育者就业的差异。学校质量差很大部分是因为生均投入不足,所以不能根据高等教育投入不足而否认过度教育的存在,相反,它可能还是一些低能力的群体表面过度教育的原因所在。人力资本类型不同也是个体异质性的来源,因为同样受教育程度的人拥有的技能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有的研究已经从学历的匹配与否深入到技能的匹配与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