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国家文化部与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意见》,这是继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国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一年多来,全国各级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方位地快速推进免费开放,引爆了令人瞩目的社会反响与文化效应,受到国内外各方的积极评价,成为当前中国文化领域中最受关注的一个话题与景观之一。 从2006年杭州图书馆试点免费开放开始,继之2008年全国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再到2011年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短短几年间,免费开放完成了从全球理念到中国实践的发展历程。这一方面有力推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开启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普惠的“免费时代”;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在传统文化事业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转型过程中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免费开放在中国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的确是关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与创新的时代性命题。 一、免费开放的全球理念与中国实践 纵观全球,伴随着“从‘新公共管理’的‘政府再造’运动到‘新公共服务’引发的‘服务型政府’建设”①进程,免费开放逐渐成为各国公共文化机构向公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通行做法。但是,由于各国公共文化制度设计理念与模式的差异性,不同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的理念认知和实践方式并不统一,存在着多样性。 (一)免费开放的全球理念 第一种是基于“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免费开放。这一模式强调为全体公民免费提供基本文化产品与服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是服务型政府的必然内涵。“实现文化民主”是法国文化价值观的重要构成,立足于传承本国文化、提升公民文化素养的国家需要,着眼于体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享有,政府负责提供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所需的资金。为此,法国由政府管理的文化设施定期免费开放,比如在1996年就确立了包括卢浮宫在内的国立博物馆,每月第一个周日免费开放。此外,在国庆日、文化遗产日、博物馆日等特殊节庆日,均免费开放。在萨克奇执政法国期间,还专门面向18岁以下的青少年实行免费开放,其文化培育的用意十分明显。 第二种是基于“民间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机构将免费开放视为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一种重要体现,作为社会资金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主体,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机构更加注重从体现公民权利的公共需求出发,以均等共享普惠的免费服务来凸现基本公共文化产品的“非营利性”,彰显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担当和精英文化立场。美国政府更多的是一种“便利提供者”的角色。美国公益性文化机构的资金来源,大多依靠基金和慈善家的捐助,博物馆资金来源的40%以上是企业和个人捐赠。出于人性化的需求立场,美国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免费服务已经从免费参观、免费阅读、免费下载、免费上网的基本服务,拓展到免费复印、免费文献传递、免费饮水的更大范围,向对象化、人性化的深度和广度延伸。 第三种是基于“政府与社会双轨并行”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免费开放。虽然凯恩斯主义和福利社会制度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但是依然对欧洲国家文化制度的设计留有深刻影响,使得公共文化在强调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福利”的色彩。政府部门承担着赞助人的角色,负责宏观调控与有限资助,公益性机构则自主运营和自筹资金,政府与公益性机构之间保持着“一臂间隔”,形成了“政府与社会双轨并行”的机制。例如,英国博物馆免费开放10年来,参观人数由2001年的720万人次增长至2011年的1800万人次,每年间接地为英国带来约10亿英镑(约合98亿人民币)的旅游收入。②这不仅深刻影响了英国文化行业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游客对文化遗产的认识。 (二)免费开放的中国实践 以上述各国政府在公共文化政策与服务体系中扮演的角色与功能来区分,形成了目前全球文化政策的三种基本模式:建筑师模式(以法国文化政策为代表)、便利提供者模式(以美国文化政策为代表)、赞助者模式(以英国文化政策为代表)。③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是由政府兴办的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等,政府进行投资与管理,实施的是上下贯通的管控体制。因此,中国公共文化机构的免费开放,并不可能是全球公共文化理念与模式在中国的简单搬演,而是在吸收借鉴全球经验和通行惯例的基础上,基于我国现实国情以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所制定的文化政策;也并非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事业的简单延续,而是依据新时期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不断变化的现实需要,通过免费开放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与转型,为之注入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发展理念。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政策赋予免费开放如此特殊而显要的地位与期待,是基于当前极为迫切的文化建设需求。 第一,免费开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需求。随着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地位的确立,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中国文化软实力却明显不足,文化创新能力、国际传播力、竞争力与影响力的薄弱严重制约了国家形象的塑造。为此,《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先后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基于这一宏伟目标的需要,公共文化机构的免费开放,不仅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要求,而且对于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弘扬中华文化,塑造正面健康的国家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