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13)01-0033-08 构建主流价值文化,中国与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做法显然有别。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有着儒家文化统治的悠长历史,自然强调国家机器对主流价值文化生产的引导权。而美国是一个非文化控制的国家,国家机器体系中无文化机能。但是,美国并非是没有主流价值文化的国家,仅以“好莱坞”电影文化为范本,便可大量而深刻地窥见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文化。因此,有必要研究“好莱坞”文化对主流价值文化构建的借鉴意义 一、艺术、意识形态宣传、娱乐的最大公约数:大众化 好莱坞在世界电影业中究竟占领着怎样的地位呢?根据权威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的报告,2007年全球电影业的产值是839亿美元,包括影院票房、电视转播权、DVD销售和出租等所有由电影产品直接产生的收入。其中美国产值为355亿美元,美国以世界6%的电影产量占据了世界80%的电影市场。对于好莱坞的老板来说,这些数据是利润;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这些数据是文化产业;而对于文化理论来说,这些数据标志了艺术、意识形态宣传、娱乐的最大公约数存在——大众化。 好莱坞电影实际上是集艺术、意识形态宣传、娱乐三位于一体的。首先,电影是艺术之一类。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在1911年宣称,电影是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和舞蹈这六种艺术之外的“第七艺术”,电影把所有这些艺术都加以综合,形成运动中的造型艺术。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 其次,好莱坞电影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宣传。①对于好莱坞电影的制作者来说,一部电影只是他们个体精神的显示。但是,哲学家不这么认为,黑格尔在其《精神现象学》中就说,主体意识是“以意识形态的系统作为介乎普遍精神和它的个别性或感性意识的中项,作为精神生命有序地自我规定的整体,……这个中项发现它的客观存在的表现就是世界历史”[1](P463)。所谓“客观存在的表现就是世界历史”,即是说包括艺术在内的意识总是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存在——意识形态的存在。此后,马克思对人类的意识形态性作了更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至于提出了“没有政治史、法律史、科学史、艺术史、宗教史”的著名观点。 再次,按照好莱坞自己的说法,电影的宗旨是追求娱乐的效果,“观众至上”乃是好莱坞的金科玉律,就如同其他经商行业信奉“顾客是上帝”一样。《贝弗利山警探》(1984)的制片人迈克尔·伦敦声称:“从最原始的经验看,电影就是要使人放松。我强烈地感到,满足人们在生活里无法实现的梦想和进行道德教育是水火不相容的。”[2](P234)在1993年“文化例外论”引发的论战中,美国代表团甚至偏激地认为:“各国政府都有权资助古典音乐、歌剧、戏剧和舞蹈。因为这些是艺术,美国政府也正是这么做的。但是电影和电视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艺术:电影和电视只是娱乐,就像玩牌和骑自行车散步。”[3](P16) 对于艺术、意识形态宣传、娱乐来说,其最大的共同问题——最大公约数是什么呢?那就是接受者数量的无限多,即大众化。这里,娱乐就不用讨论了,问题在于艺术与意识形态宣传。 在文化史上,雅文化(精英文化)与俗文化(大众文化)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前者高雅而被赞誉为“阳春白雪”,后者粗俗而被菲薄为“下里巴人”。在精英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漫长岁月中,大众文化的缺失不只是一个文化事实,同时也是大众成为被压迫者的标志。因此,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的选择,反映了不同的阶级立场。在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时代,著名学者布瓦罗在崇尚宫廷艺术的同时,对民间审美趣味很不以为然,甚至对喜剧家莫里哀也进行了抨击,就因为莫里哀有“做人民之友”之嫌。在布瓦罗看来,莫里哀那种投合人民的喜剧是“低级趣味”,违背了“高雅”、“高尚”“节制”的宫廷要求。 但是,艺术毕竟是以他人的接受为存在前提的。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普遍有效性”这个概念就是强调美的对象对人的普遍意义,最基本的审美判断非只属于精英,应该同样也属于大众。俄国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一位精英作家,但他认为,与知识、思想不同,艺术天生就属于所有人,“艺术和理性活动——这种活动要求事先受过训练并且有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所以我们不可能教一个不懂几何的人学习三角)——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艺术能在任何人身上产生作用,不管他的文明程度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而且图画、声音和形象能感染每一个人,不管他处在某种进化的阶段上”[4](P103)。在文化普及、互联网涵盖大多数人群的今天,艺术如果想要避免自行没落的命运,便只能选择大众化这一最大公约数。 对于意识形态来说,它有两个层面,学术层面与宣传层面。前者当然是精英化行为,但是如果精英研究的结果不能进入后者,那是无意义的,而要进入后者,必须选择大众化途径。在此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具备完全的自觉性。马克思有两个著名的说法,一个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另一个是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强调的都是意识形态的功能只能在大众化过程中实现。 毛泽东不是不知道文化的雅俗之分,但他始终强调从理论到艺术——所有文化产品的大众化要求。1938年毛泽东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具体化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途,除了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之外,便是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大众化特性,说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这就是意识形态的大众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