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13)01-0129-09 20世纪70年代末,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拉开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幕,中国历史和文化进入一个崭新的历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时段。作为这一全新时代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在场者、创造者,在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历史过程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历史眼光和态度来回顾反思这段历史,从中梳理总结出面向未来的经验与教训,这无疑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基本共识,即认定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转型期,因此,在社会转型或文化转型的背景下研究新时期以来的社会历史进程,也就自然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约定或惯例,以至于,各种各样在“转型研究”名目下研究改革开放史的著述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中国当代学术研究的热点题域。但是,由于诸多研究缺少“转型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导致新时期转型研究出现浅表化倾向。似乎,只要把时间维度上的新时期历史事件加以罗列和分类,再加上富有当代色彩的“转型”修辞,“新时期转型研究”便大功告成了。也正是由于缺少“转型研究”的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关于新时期的转型研究,大多成为单纯歌颂新时期辉煌的历史赞歌或充满怀旧情结的叙述策略,从而遗忘了“转型研究”作为一种考察历史的方法所内蕴的历史深度及其当代价值。总之,由于缺少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所谓的“转型研究”不仅经常流于学术研究上的失范,其方法论意义也势必会蜕变成一种丧失掉实质性历史内容的叙事话语或时髦标签。 一、转型研究:理论的自觉与方法的自觉 显然,这里所说的“新时期的划时代”历史意义,在意味着一种崭新时代来临的同时,也意味着历史在此发生着重大的转型变革。因此,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可以概括为历史的重大转型期。在康德看来,历史总会“遇到一个转折点”,而这种历史性的转折必将历史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社会在这一震荡转型中,走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它拥有过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徘徊与困顿,它所带来的重大社会转型构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语境,社会转型给中国文化思想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危机。历史的进程曲折复杂,不可能一帆风顺直达彼岸,尤其是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旧与新、古与今、左与右、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反动与进步、中国与西方等等矛盾冲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直接,或隐蔽,或迂回,或变通,各种矛盾冲突构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紧张关系。历史仿佛被某种巨大的力量所激活,风云际会、震荡冲突、断裂剧变,由此形成除旧布新、拨乱反正的历史情势。我们的问题是,如何阐释历史转型剧变时期各种矛盾冲突所产生的复杂局面,寻求这一时期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以从中揭示其现实意义和未来启示。 应该明确的是,“转型研究”作为一种理论视域与方法,有其特定的理论内涵与方法论意义,并成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前提。“转型”(Transformation)一词是一个来自于生物学的概念,特指生物物种间的演化变异。后来,西方社会学领域借用这一生物学概念,形成“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范畴,用以描述具有方向性、根本性、实质性的社会结构变革。较早使用“社会转型”一词的是西方社会学者D·哈利生。在汉语语境中,台湾社会学家范明哲在其《社会发展理论》一书中,把“Social Transformation”直接译为“社会转型”,并同样认为“发展就是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一种社会转型与成长过程”[1]。一般来说,“社会转型”隶属于西方社会学中现代化理论或发展理论的范式之中,特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但是,与我们的“转型研究”紧密相关的是,当代社会转型研究之所以成为国际性的显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末发生在中国、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历史变迁,成为20世纪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并成为国际学术界密切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学术界,甚至一些原本不是研究中国、苏联和东欧的学者也在纷纷转向对这些国家市场和社会转型的研究。”[2]显然,中国“转型研究”的兴起与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所发生的重大社会转型紧密相关,并成为描述和阐释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工具和方法。20世纪90年代初,李培林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是中国较早运用“转型研究”视角研究阐释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重大变迁的代表性文章。李培林后来回忆说,“在90年代以前,用社会转型一词的人不多,那时社会转型还是个有争议的概念,正式的报导中忌讳用这个词。后来,随着对改革开放后中国一系列巨大变化的观察和理论解释的需要,社会转型概念在学术界和新闻界开始被普遍使用,并逐渐成为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理论工具之一。”[3]之后,中国学界兴起了“转型研究”的热潮,以“转型研究”作为理论视域与理论方法,来描述和阐释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发生在中国的“划时代”社会历史变迁。 就理论层面来说,“转型研究”为我们描述和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社会历史转型,提供了具有规范性意义的理论视域、理论范型和理论方法。大致看来,“转型研究”框架内基本规定了如下的理论视域、范型和方法:社会转型的结构性质研究;社会转型的发生学研究;社会转型的动态过程研究;社会转型的动力学研究;社会转型的类型学研究;社会转型的价值目标研究等。就当代中国语境来说,“转型研究”作为现代化理论或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以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历程为宏观历史背景,以西方现代化为历史参照,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重大历史转折点,在描述和分析中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确定其社会转型的历史性质、历史特征及其历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