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是对外传播“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某个社会或某个社会群体特有的精神与物质,理智与情感的不同特点之总和。除了文学和艺术外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共处的方式、价值观体系、传统和信仰。”①文化诸要素中,价值观体系是文化的核心之一。关于跨文化的价值观问题,学者们提出了普世价值、共同价值观、共享美德等多种概念。本文从跨文化交流学的视角,就价值观中的共享价值观和共享性中华核心价值观作一探讨。 共享价值观 共享价值观是本文从跨文化交流学视角提出的概念,在国内尚未见到,②有必要将其界定,并指出它与普世价值、共同价值观、共享美德等概念的差异。 共享价值观的定义。共享价值观的意思是“大家共同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的价值观”。不同的学科对价值观有不同的定义。从跨文化交流学的视角来看,“价值观是关于真善美的共识,它包含于文化模式之中,通过与自然和社会的互动来指导社会”③,通俗地说,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所谓价值观体系是指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本文提出的“共享价值观”的特定含义为:在当今两种文化中或两国民众中都接受或追求的价值观,就是使大家在精神上都得到满足的原则和信念。不共享价值观就是当今两种文化中或两国民众中互不接受或不追求的价值观。根据这种定义,在对比两种文化或两个国家价值观时,可将价值观分为两大类:共享性价值观(共享价值观和基本共享价值观)和不共享性价值观(基本不共享价值观和不共享价值观)。从共享性到不共享性可以依次为:共享价值观—→基本共享价值观—→基本不共享价值观—→不共享价值观。 相关概念的提出及研究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等全球性国际组织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等国际法文件,公示当今各国应遵循的共同原则和价值观。通过检索和查阅文献,可以看到,国外学术界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注意不同文化中价值观的共同点问题。专家们提出了多种概念:1950年,阿伯尔(David Friend Aberle)在《复杂社会中的共享价值观》中,提出了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的概念。④1985年,欧洲跨文化学习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for Intercultural Learning),举办了人类共同价值观的研讨会(Common values for humankind),⑤提出了共同价值观的概念。1980年代末,新加坡在政府主导下,在学术界进行了新加坡国内共享价值观研究,1991年,新加坡通过白皮书将国人“共同价值观”确定为:“国家先于群体,社会高于个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个人应受到重视和得到群体的支持;重视共识而不是斗争;种族和宗教和谐”。⑥1992年,以色列心理学者沙洛姆·施瓦茨(Shalom Schwartz)提出人类基本价值理论(theory of basic human values)。⑦1993年,德国神学家孔汉思(Hans Kung)召集了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大会,世界各地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们在“世界宗教议会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提出全球伦理(global ethic)的概念。刘述先教授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各界寻求共同价值观的努力有专门的论述。⑧这些努力包括:一、发表了一些国际性的调查报告。例如,1995年全球管治的报告《天涯若比邻》出版,呼吁建立“全球公民伦理”(global civil ethic),以此作为基础促使不同社会、文化合作来面对共同的问题;提出的核心价值有:对生命的尊重、自由、正义与公平、互相尊重、关注与正直,这些价值观多由金律导出。二、创办了宗教、政治与文化团体。吉德(Rushworth Kidder)创办了“全球伦理研究所”(Institute for Global Ethics),把伦理问题看成决定人类是否能够持存的一个重要因素,把它与核武器威胁、环境污染、人口危机、贫富悬殊、教育改革看成同样迫切的问题。三、国际组织运作中的全球共同价值观。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和《人权宣言》宣示了人类的核心价值。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普遍伦理计划”(Universal Ethics Project),为期3年。第一次会议于3月底在巴黎召开,全世界有12位哲学家参加,讨论起草《世界伦理宣言》相关事宜。第二次会议于1997年底在拿波里召开,全世界有30位左右哲学家参加,但未能达成协议。此后教科文组织放弃了通过世界伦理宣言的努力之后,转而支持区域性推动普遍伦理计划。 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探索不断。2001年,我国学者万俊人提出“普世伦理”的概念。⑨2005年,美国的心理学者凯瑟琳·达尔斯伽德(Katherine Dahlsgaard)等人提出了共享美德(shared virtue)的概念。⑩2005年前后,我国工商管理学界提出了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共享价值观问题。(11)2008年,国内有人提出“普世价值”,引起了广泛的争论。2010年我国学者俞新天提出“人类共创共享价值论”。(12) 相关概念的辨析。下面就共享价值观与主要相关概念的差异作说明。 第一,共享价值观与普世价值不是同一个概念。关于普世价值(英文为universal values),中英文的百科全书没有收录该词条。目前尚缺乏一个权威的定义。维基百科对它的定义为(13):普世价值涉及两重含义:第一,为大家所“发现”的普世价值。赛亚·柏林的定义是“普世价值……是那些被很多人在绝大多数地方和情况下、在几乎所有的时间里、实际上共同认可的、无论是否在他们的行为中明确表现出来的价值……”。(14)第二,为所有人有“理由”相信的普世价值。阿马蒂亚·森认为当莫罕达斯·甘地认为“非暴力”是普世价值时,他主张所有的人都有理由相信非暴力的价值,并非所有的人目前正在相信非暴力的价值。(15) 阿马蒂亚·森提出的有“理由”相信的普世价值的含义包括: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且应适用于“所有人”;赛亚·柏林提出的“发现”的普世价值,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几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笔者认为,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上述的定义中,把普世价值看作世世代代、世界各个民族各种文化都追求或接受的价值观,那么这种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价值观具有历史性,人类在远古的蒙昧时代的价值观会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步而改变,这类普世价值的观点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目前,我国学界在普世价值是否存在、普世价值的存在基础及内涵等问题上有争议。从当前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视角看,现在西方国家以“普世价值论”来掩盖其文化中心主义,宣扬“普世价值”并不是什么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有着鲜明的政治目的。其意图是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封为“普世价值”,按照西方的战略意图改造中国,要求彻底西化。(16) 本文提出的共享价值观本质上不同于普世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