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6-0001-10 人类社会生活一旦聚焦于某种事物,其“赞扬”和“反对”、“肯定”与“否定”等充满张力的激烈争论便会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从本质上讲,这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换言之,倘若没有这种充满张力的激烈争论,代之以“众口一词”的“认识高度统一”,事物发展的结局很可能演绎成为一种事与愿违的“极端”①。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也是如此。“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有可能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1]这就需要人们对“文化”及“文化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深刻的理解和准确地把握。 一、文化概念的理解 “文化”是人人自明却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在汗牛充栋的相关论述中,个中不乏高屋建瓴的宏观描述,也有细致入微的小处说法,可谓见仁见智。笔者比较认同衣俊卿先生将文化理解成三个层面的观点,即“文化层次论”。第一层面的文化理解是诸如文学、书法、戏剧等具体艺术形式或产品,显然,这是一种狭义的文化理解;第二层面的文化理解是指作为精神形态或观念形态的文化,这是一种社会主导性的价值观,也可以称为社会的精神形态或文化软实力;第三个层面的文化理解通常被称为“文化模式”。这是体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等各个领域的运行模式,是社会有效运行的内在制约力和驱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历史地凝结而成的内在机理或图式的文化。显然,这是最高层次的文化理解。“文化模式带有整体和整合的特征,它把习俗、传统、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价值、道德等各种文化要素和文化特质整合成一种内在相对一致的文化模式,构成一种影响和制约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行动和行动背后的力量,是沉淀在人们生活方式之中的稳定性特征。”[2]2这种观点与著名儒学家梁漱溟先生“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样法”之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认为,“文化”一词最早产生于《周易》。《周易》有载:“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后人所言之“人文化成”便来源于此。此处“文”字原指事物的“色彩”、“纹路”等义,后引申为事物的结构、机理和秩序等;而文中之“化”字,则指“变革”、“改变”。所谓“人文化成”便指用人文的道理来改造世界,“文化”则表示用人的标准和尺度去改变对象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 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其原意为“耕作”之义,后演绎成为人工的、技艺的活动及其成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拥有了风俗习惯、文明制度等延伸的理解。早在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首先对“文化”进行了定义,从而为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勾勒出基本的轮廓。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3]。后来,美国学者克鲁克洪和克虏伯将文化概括为“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样的系统”。巴格比则将文化定义为不包括来自遗传性的“社会成员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德国学者李凯尔特说得更明白,“文化”是一个用来区别于“自然”的概念,“自然产物是自然而然地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文化产物是人们播种之后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总之,尽管有关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在这众多定义或描述中却拥有共同的基本含义,即文化就是按照“人”的方式和标准,去改变环境和人自身的。[4]可见,在本质意义上,中西方有关文化的原始定义并无明显的地域性差别。 准确理解文化的含义,必须理性把握文化的基本特征,这是获得文化启蒙、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起点,也是文化建设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尺度。与文化定义相似,有关文化特性的总结与归纳也是众说纷纭。黑格尔曾比喻:文化好似洋葱头,皮即是肉,肉就是皮,如果将皮一层层剥掉,也就没有了肉。作为人的“生活样式”,“文化总是有很多显形的‘体’,每一种‘体’的形式下都负载着隐形的‘魂’。要观察和理解文化,不仅要见其有形之体,更要识其无形之魂。体载魂、魂附体,魂体统一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文化体系。古往今来,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乃至各行业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每一文化体系都是它自己的‘魂体统一’。”[4]因此,文化首先是“人化”。所谓“人化”,就是按人的方式改变、改造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有人文的性质。“人化”意味着文化具有“超自然性”特征: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包括作为自然存在的有机体的人体)作为支撑,但自然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人化”还意味着文化具有“超个体性”特征:文化是作为“群”或“类”的人所具有的非遗传性特征,个体的行为特征在本质上不属于文化现象。文化是对人类本能的超越,虽然人的本能不是文化现象,但是为了满足人类这些本能而创造出来的种种方式便是文化现象,文化与本能现象的区别标志在于是否具有创造性。其次,文化就是“化人”,所谓“化人”,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发现、发明的既有成果来培养人、提高人,使人获得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化人”意味着文化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特征,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道理就在于此;个体在某一具体时刻或具体场合的偶然性和随意性行为不是文化现象,这是文化现象与一般社会现象的区别之一。“化人”还意味着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这里无疑隐含着文化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可见,“‘化人’是‘人化’的一个环节和成果、层次和境界”,“‘文化’这个词,无非是用一个整体性的抽象概念,给人类生存发展的这种根本方式、基本过程、基本状态和总体成果本身,作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