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2)10-0109-08 一、图像的四种形态及其逻辑内涵 当今是一个图像资源丰裕乃至迅猛膨胀的时代,图像不仅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无法逃避的符号追踪,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道德和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这种以图像为“主因”(dominant)的文化通过各种奇观影像和宏大场面,主宰人们的休闲时间、塑造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不仅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种种材料,促进一种新的日常生活结构的形成,而且也通过提供象征、神话和资源等,参与形成某种今天世界上许多地方多数人所共享的全球性文化。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视觉文化”。早在20世纪初,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针对电影摄影机的发明首次提出了“视觉文化”概念。他认为,电影摄影机也会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自此人们就不需要看许多文字说明,而纯粹通过视觉来体验事件、性格、感情、情绪,甚至思想。如此这般,可理解的思想就变成了可见的思想,概念的文化就变成了视觉的文化,人又重新变得“可见”了。在巴拉兹看来,所谓“视觉文化”,就是通过可见的图像或“形象”(image)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文化形态。①我认为,巴拉兹界定的视觉文化属于广义上的视觉文化范围,它指的就是一种以形象或“图像”(image)作为主导方式来传递信息的文化,包括以巫术实用模式为取向的原始视觉文化、以主体审美意识为表征的视觉艺术,以及以身心浸濡为指归的现代影像文化等三种主要形态;而狭义上的视觉文化,就是指现代社会通过各种视觉技术制作的图像文化,它作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主要生存方式(所谓“视觉化生存”),是以可见图像为基本表意符号,以报刊、广告、摄影、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等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方式,以“视觉性”(visuality)为精神内核,与通过理性运思的语言文化相对,一种通过直观感知旨在以消费为导向生产快感和意义的视像文化形态。 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视觉文化,均以可见图像为基本表意符号,因此深刻全面地理解作为视觉文化最为基本表征方式的图像,无疑是此项研究最为关键的环节。而最近学界关于视觉文化的讨论甚为喧腾,理解可谓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单就称谓而言,视觉文化往往与形象文化、图像文化、影像文化以及视像文化等相等同,其中牵涉到的语词概念诸如“形象”、“图像”、“影像”、“表象”、“景象”、“类像”、“意象”以及“视像”等等也常常被研究者不加区别地混用,而在英文中,与之相对的“image”、“icon”、“picture”、“vision”、“appearance”、“spectacle”、“illusion”、“fantasy”、“simulacra”等等这些词语,研究界也未能真正厘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面对这一大堆庞杂而在词义上又非常接近的语汇,视觉研究者或许不是有意地视而不见,可能更多的是陷入到由这些相似语词所编织的迷宫之中,而难以理出一个头绪来。因而,迄今为止在“视觉文化”的称谓上,学界可以说仍未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如果视觉文化研究中最为基本的语词概念没有得到廓清,不仅会造成名称上的混乱,而且也会影响对视觉文化做更深入的探究。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名正才能言顺,对于像视觉文化这样一个新兴的跨学科来说,构建这一学科最基本语词的“正名”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在“形象”、“图像”、“影像”、“表象”、“景象”、“类像”、“意象”以及“视像”等语词概念中,涉及视觉文化两个最基本的语汇:“象”与“像”。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语义的变化,饶龙隼在《晚周观念具象述论》一文中,做了较为详备的考证。他从“象”义的演变历程考察入手,指出最初“象”,是指大象这动物,殷墟卜辞“象”字,均为大象之象形。后来“象”的词义虚化,增加了动词一义,指对事物的描摹。再后来,“象”义进一步虚化为共名,泛指描摹事物形貌的成果。自周初以至春秋前期,典章文物中的程式拟象均为“象”。及至晚周时期,“象”词义分化,添加“亻”,而衍生出“像”。其结果是,“象”字仍被沿用,既指称象这种动物,又指称描摹事物形貌的成果;而“像”指称描摹事物形貌之行为。之后转释引申,“象”泛指感知事物所成的观念具象,“像”则指从物类抽取观念属性之行为。在他看来,由于人工因素的作用,“象”义才分化出“像”,抽取观念属性才成为可能。②但在现代汉语中,“像”同“象”一样,既可以作名词来指称描摹事物形貌的成果,也可以作动词来指描摹事物形貌之行为,③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互换。从哲学上来看,“象”或“像”是越过语言的连贯语义、基于文字的原始象形表意功能表达出来的关于认识对象的悟性范畴。它既超越了实物形式,呈现为观念形态,又未达到纯粹抽象,而具体为物类属性。这两重性可以简括为“观念属性”,因为所谓“观念”(idea)就是指“象”或“像”(image),它指对于一类事物所获得的一种总的印象,但还不是抽象的概念。正如黑格尔所言:“个别自然事物,特别是河海山岳星辰之类基元事物,不是以它们的零散的直接存在的面貌而为人所认识,而是上升为观念。”④事实上,“观念”(idea)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语“看见”(to see),它常与“幻象”或“理想形象”(eidolon)相关联,因此在古代视觉和感知理论中它处于最基础的地位。⑤ 在“象”或“像”最基本语义的基础上⑥,通过引申转义衍生出“形象”、“图像”、“影像”、“表象”、“景象”、“类像”、“意象”以及“视像”等语词概念。这些语词概念实际上都包括在“象”或“像”之中,我们从与“象”或“像”相对应的英文词“image”的诸多释义中可以发现这一点。《英汉大辞典》中的关于“image”的解释是:(一)名词:1.像;画像;肖像;塑像;偶像。2.映像;影像;图像;镜像。3.外形;外表;酷似的人(或物);翻版。4.(头脑中的)形象;概念。5.典型;象征;化身。6.生动的描绘。7.(修辞中的)比喻。8.(数)像点;像。9.(心)表象;意象。10.(古)幻觉;鬼怪;幽灵。(二)1.及物动词:(1)画……的像,造……的像;(2)想象;(3)形象化地描绘;(4)反映;(5)放映;(6)象征;(7)与……相像。2.不及物动词:造像;成像。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