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是否是一门学科?文化学在学科体系中占有什么地位?文化学有何价值和用途?笔者在此作一概述,以就正于方家。 文化学的兴起 1838年,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第一次提出“文化科学”一词,主张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化,试图建立一门认识人类与民族的教化改善之法则的文化学。此后,德国学者C.E.克莱姆的《人类普通文化史》(十卷本)于1843-1852年分批出版,《普通文化学》(两卷本)于1854-1855年出版,其中均使用了“文化学”一词。克莱姆给文化下了一个具有现代精神的定义,认为文化即“习俗、工艺和技巧;和平和战争时期的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宗教、科学和艺术”[1],他把文化进化分为野蛮、养驯、自由三大阶段,强调了地理与人文的关系。 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克莱姆的文化定义基础上,在《原始文化》一书“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提出一个经典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个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2]泰勒被认为是西方文化学之父。 1901年,美国学者霍尔姆斯(W.H.Holmes)首次提出“Cultural Anthropology”(文化人类学)概念,以与从生物特性角度研究人的体质人类学相区别。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与人”,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学科。文化人类学的兴起,标志着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1908年,英国学者J.弗雷泽提出“社会人类学”的名称,近几十年欧美一些国家则代之以“Sociocultural Anthropology”(社会文化人类学)。实际上,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与1607年出现的“民族学”(Eyhnology)指的是同一门学科。但文化人类学有逐步取代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而成为通用术语的趋势。 1909年,德国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奥斯瓦尔德在《文化学之能学的基础》中积极倡导在社会学之外另建文化学。他正式提出文化的科学——“文化学”的概念:“把人类种系与全部其他动物物种区别开来的这些独特的人种特性,都被包括在文化一词之中。因此,对这门关于人类特殊活动的科学可能最适于称作文化学。”他在1915年发表的《科学的体系》中说:“很久以前,我就提出将正在讨论的这个领域称作为文明的科学或文化学(Kulturologie)。”[3]他主张把研究人类根本特征的文化学置于“科学金字塔”的顶端。但是,这一创意未能引起重视。 可以说,文化学伴生于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人类学演化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从文化人类学脱胎演变出了文化学。 20世纪,西方出现许多文化学家,如美国的博阿斯、本尼迪克特、米德、杜威、克罗伯、林顿、怀特、斯图尔德;法国的杜尔凯姆、布留尔、莫斯、布罗代尔、斯特劳斯;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布朗、汤因比;奥地利的施密特、弗洛伊德;德国的奥斯瓦尔德、韦伯、卡西尔等。马克斯·韦伯对宗教和经济这两种文化现象做了关联性解释。社会学对文化的研究,给文化学注入了营养。在杜尔凯姆建立了“文化社会学”体系之后,文化被视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事实,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研究了文化哲学、价值哲学以及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把社会和人文科学称为“精神科学”,而以“文化体系学”作为精神科学的主干。 美国学者A.克罗伯最先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研究,著有《文化成长的形貌》、《文化发展的结构》、《我们和文化》等。他认为,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层面,有自身的规律,有必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文化学,以对人类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的研究,他提出了一整套概念,后来成为现代文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如文化构架、行为模式、符号系统、原型文化、文化价值观、文化系统、文化动力学、文化工程学、文化心理学等。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论是一种统一所有社会科学并充当其基础的理论科学。 194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一书中,主张将文化学从一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划分出来。他说:“随着科学领域的拓展,从心理现象与社会现象中划分出另一类现象,它被那些发现和分离出它的人们命名为‘文化’。对于事件的这个独特类别的分析与说明,被称为文化的科学。……文化的科学若不是文化学,又能是什么呢?”“文化学一词揭示人类有机体与超机体的传统,即文化,双方之间的关系,它是创造性的;它建立并确定了一门新的科学。”[4]他把文化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工艺、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分体系;倡导研究文化的普遍进化。以该书和怀特的《文化的进化》(1959)为标志,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学初步形成。怀特被誉为“文化学之父”。 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术界开始从一般意义上对文化进行研究。1969年,出版了Э.C.马尔卡良的《文化论纲》。1976年苏联出版了A.N.阿尔诺利多夫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原理》。1980年代,“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得到公认。1983年,出版了Э.C.马尔卡良的《文化理论和现代科学》。1984年出版了A.N.阿尔诺利多夫主编的《文化进步与哲学问题》。此外,还有鲍戈柳勃娃的《文化和社会》、恰夫恰瓦泽的《文化和价值》、捷明丘诺克的《人和文化》,等等。1985年,当时的苏联哲学研究所在制定1986-1989年的研究规划中,把文化学的某些理论问题,列为五个主要研究方面的第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