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随之而来的是本土视觉文化的崛起。视觉文化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地形图,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化生产、流通和消费方式,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文化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理由认为,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催生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而视觉文化又反过来推动了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基于这一判断,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毋宁说是一个文化政治问题。更准确地说,视觉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乃是中国当代社会和文化转型的一面镜子。于是,视觉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我认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具有复杂的视觉建构性,它不仅建构了公民的视觉素养,而且借助视觉经验建构人们的公民性。公民性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至关重要。 一、社会的视觉建构 视觉文化是当代文化的突出现象,这无需赘言。但视觉文化是如何通过视觉话语的生产、流通和接受而作用于社会及其主体,并反过来影响社会和文化,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晚近视觉文化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视觉性。虽然对视觉性概念的界说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视觉性是一个社会或文化范畴,正是通过视觉性的研究,可以揭示社会现实主体的视觉行为和认知:人们是如何看,如何能看,如何被准许看或去看,如何看待看或未看①。在我看来,视觉性就是主体通过自己的视觉行为对其社会关系的再生产。 一般说来,较之其他感官,视觉是更加社会性的感官。它一方面是最重要的信息和认知通道,另一方面又是高度社会性的建构行为。视觉文化研究不同于其他研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力图揭示人的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视觉建构性。关于这一点,米切尔说得好: 视觉文化的辩证概念不能只停留在把研究对象界定为视觉领域之社会建构的某种定义上,而是必须强调去探究这一命题的另一形式,那就是社会领域的视觉建构。这不仅是说由于我们是社会动物,所以我们会看见自己的作为方式;而且表明由于我们是会看的动物,所以我们的社会筹划才呈现出付诸实施的形式。② 这一表述强调了对视觉文化的辩证理解。视觉有其社会建构性,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的视觉行为和理解充满了复杂的社会影响,视觉总是转换为视觉性,并呈现出生理性之外的社会特性。同时,社会又不是凭空建构的,在相当程度上它是通过视觉建构的,一个可见的世界才是一个可理解的世界。用晚近比较流行的话语理论来说,社会主体对实在世界的建构有赖于话语。离开了话语,主体对实在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将不可能。在各种各样的话语中,视觉话语是最重要的通道之一。现实的社会关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视觉话语被再生产出来,因此,对视觉话语的建构性的思考,也就是对视觉性本身的思考。 当我们提出视觉话语概念时,暗含了某种混淆,即忽略了视觉图像与语言符号的差异性。于是,紧接着必须说明,图像或影像的视觉建构性有其不同于语言的特殊性。一般来说,语言作为一种思维的载体突出地体现了理性规则,因此,语言对思想的传递往往更加清晰和明了。相较于语言,图像则感性得多,意义的传递显得更为复杂和含混。所以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视觉往往被视作远不及语言的理性推演的低级认识活动。后现代哲学为眼睛辩护,为视觉大唱赞歌,重又把视觉抬举到和语言的理性活动一样重要的认知方式③。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坚信视觉和理性一样具有思维特性,具有抽象和概括的功能等④。尽管在人的社会认知建构上,我们无须分辨语言和图像哪个更为重要,但是有理由认为,视觉图像具有语言所无法取代的优越性。 今天,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随着日常生活和传媒的高度视觉化,视觉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是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视觉性?它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特征?这些具有中国问题和中国经验的视觉性,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关系何在?更重要的问题是,社会的视觉建构首先是一种视觉经验的建构,其次是某种视觉素养的建构,最后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所需要的公民性建构。 我选择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四个相关领域来讨论。诚然,从日常生活到教育或传播,视觉文化几乎无所不包,但以下四个相关领域最值得我们优先考量: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空间。因为它们与社会的视觉建构关系密切,同视觉性中的公民性有复杂的关联。 首先,这是四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大众文化与产业行为高度融合,具有某种自上而下的有计划的视觉形象的生产、传播和接受特性构成了当代普通民众视觉生活的主体;先锋艺术在许多方面与大众文化不同,带有少数精英激进、反叛的特点,尽管也受到市场的影响;草根传媒文化则来自民间,既无大众文化那样的组织计划性,也无先锋艺术自娱自乐的个性张扬,是非组织、无边界的虚拟空间中的群体交往领域;城市空间是当下社会城市化转型中凸显的问题,城市化所产生的空间生产和视觉表征,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视觉文化难题。 其次,它们彼此纠结、相互渗透和互动。大众文化、先锋艺术和草根传媒文化都与城市化及其空间生产密切相关;大众文化和先锋艺术表面对立,但在高度市场化的条件下,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暧昧的关系,彼此借鉴和转化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正在发生;草根传媒文化原本来自非官方和非产业的民间社群,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草根传媒文化与官方主导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十分复杂,被后者收编或合作也并不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