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已经目睹了一场围绕着美国和以色列应对伊朗核活动最佳方法的激烈辩论。随着这场争论甚嚣尘上,美国已加紧开动对这个伊斯兰共和国原本已够严厉的制裁机器,而欧盟也在2012年1月份宣布将从7月1日起对伊朗实施禁运。虽然美国、欧盟和伊朗最近已回到了谈判桌前,但一种明显的危机感仍然在迫近。 这是不应该的。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的大多数评论家和决策者警告说,用核武器武装起来的伊朗可能是目前这一僵局的最坏结果。其实这倒可能是最好结果:一个最有可能恢复中东地区稳定的结果。 形成均势 这场围绕伊朗核计划的危机可能以三种不同的方式收场。首先,外交加上严厉制裁可能使伊朗放弃对核武器的追求,但这一结果是不大可能出现的:历史记载表明,一个一心向往核武器的国家是很少能够断了这一念头的。用经济制裁来惩罚一个国家并不能彻底破坏其核计划。以朝鲜为例,尽管无数的制裁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它还是成功地研制出了核武器。如果德黑兰断定自身的安全有赖于拥有核武器,那么制裁是不能改变其想法的。事实上,更多的制裁可能使伊朗感到更加脆弱,从而给了它更多理由来寻求这种最终威慑的保护。 第二个可能结果是伊朗突然中止核试验,但却形成一种突破能力,可以相当迅速地研制和试验核武器。伊朗不是第一个没有真实核弹却具备尖端核计划的国家。例如,日本就维持着规模庞大的民用核设施。专家相信它在最短时间内就能制造出核武器。 这样一种突破能力也许可以满足伊朗统治者的国内政治需要,既向强硬派保证能够享受拥有核弹的所有好处(比如更大程度的安全),又不会造成消极影响(比如遭国际社会的孤立和谴责)。问题是这种突破能力也许无法起到预期作用。 美国及其欧洲盟友主要关注于核武器研制,所以它们可能会接受伊朗突然中止核武器研制的情况。但以色列已经明确表示,它将伊朗意义重大的铀浓缩能力视为一种不可接受的威胁。因此,伊朗中止核武器研制的可信承诺虽能安抚西方列强,但完全有可能不会令以色列人满意。以色列与其受一件虚拟核武器的威胁,倒不如受一件真实核武器的威胁,因此可能会用破坏和暗杀活动继续采取颠覆伊朗核计划的冒险尝试——这可能会使伊朗断定,一种突破能力毕竟威慑力是不足的,只有武器化才能提供所谋求的安全。 这种僵局的第三种可能结果是伊朗继续目前的发展路线,并通过核试验而明确地成为有核国家。美国和以色列官员已经宣布这一结果是不可接受的,坚持认为拥有核武器的伊朗是一种极其可怕的前景,甚至是一种生死攸关的威胁。这种用语是大国的特点,在历史上,每当有国家开始独自研制核武器时,这些大国就被激怒。但迄今为止,每当有国家设法挤入核俱乐部,其他成员国总是改变策略并决定与之共处。事实上,通过减少军力失衡,新的有核国家通常带来的是更大的而不是更少的地区和国际稳定。 以色列过去40年持续的地区核垄断对长期导致中东地区的不稳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地区存在着一个孤立的、不受抑制的有核国家。正是以色列的核武库而不是伊朗拥有核武器的愿望最大程度地促成了目前这场危机。毕竟,均势是必要的。但以色列事例令人惊讶的地方是,为等待一个潜在平衡者的出现竟然花了那么长的时间。 当然,以色列为何想要继续成为该地区的唯一核大国以及为何愿意动用武力来确保这种地位,这显然是不难理解的。1981年,以色列为防止对自身核垄断的挑战而轰炸了伊拉克。它在2007年对叙利亚做了同样的事情,而现在正在考虑对伊朗采取类似行动。但确保以色列在短期内保持核优势的这些行为却延续了从长远来看难以为继的不平衡。以色列有能力打击潜在核对手而不受惩罚,这必然会使得它的敌人急于发展各种手段以防止以色列再次这么做。因此,最好不要把目前的紧张状况看作是一场新伊朗核危机的早期阶段,而应看作一场长达数十年的中东核危机的最后阶段,只有在军力获得平衡之时,这场危机才会宣告结束。 毫无理由的担忧 过分渲染伊朗拥有核武器的威胁的原因之一,是这场辩论已被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作为的不实担忧和根本误解所扭曲。首要的担忧(它引发了许多其他的担忧)是伊朗政权天生就是非理性的。尽管与普遍的看法相反,但伊朗政策制定者并不是“疯狂的毛拉”,而是头脑完全清醒、就像任何其他领导人一样想要生存下去的阿亚图拉。伊朗领导人虽然沉迷于煽动性和仇视性言论,但却未显示出任何自我毁灭的倾向。美国和以色列的决策者如果不是这样假设的,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但美国和以色列的许多官员和分析家却恰恰是这样做的。将伊朗描绘成是非理性的,这种做法已使他们深信核威慑逻辑并不适用于这个伊斯兰共和国。他们警告说,伊朗一旦拥有了核武器,那么尽管会招致大规模报复以及伊朗政权所担心的一切风险,它仍会在针对以色列的第一次打击中毫不犹豫地动用这种武器。 虽然搞清伊朗的意图是不可能的,但搞清楚伊朗的如下目的还是很有可能的:伊朗想要拥有核武器是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而不是为了提高进攻能力(否则便毁了自身)。伊朗在谈判桌上也许是不妥协的,而且公然藐视制裁,但它依然会采取行动以获自保。例如,在欧盟1月份宣布石油禁运计划之后,伊朗领导人尽管发出了也许会关闭霍尔木兹海峡的严厉警告,但却没有试图去这样做。伊朗政权显然明白,它并不想挑起某种事端促使美国对此做出迅速的毁灭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