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识码:A 对于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一个命题或陈述)的意义,我们是如何知道、相信或理解的呢?这就是知识确证问题。语境论者主张知识确证是依赖语境的,在特定语境中我们能够知道一个命题或陈述的意义。非语境论者认为,在不同语境中由于判断标准不同知识因而是难以确证的。例如,A.艾根(A.Egan)等①认为,相对主义的解释比语境论的解释更为适当。K.巴赫(K.Bach)和R.费尔德曼(R.Feldman)②质疑语境论模型是否能应用于人们关于不同知识语句是否能够表达真理的思想。T.威廉森(T.Williamson)和J.霍索恩(J.Hawthorne)③提出了信息在记忆中保持和检验的问题,前者主张语境论由于重视归因者(attributor)而忽视主体因素,它在处理实际决策问题的内容时不考虑行动者和准行动者的自主性;后者声称语境论在表达命题态度方面具有难以置信的结果。且不论这些批评是否有效,作为语境论之外的另一些新的解决路径,极大刺激了语境论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探讨这些非语境论对于知识确证问题的解决策略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确证的语境依赖性 D.安尼斯(D.Annis)在《知识确证的语境理论》中④提出以语境论替代基础主义⑤和连贯主义⑥。他否认基础主义意义上的基础陈述的存在,也否认连贯对于知识确证的充分性,认为基础主义和连贯主义都忽略了知识确证的社会因素。根据该方案,主体S被确证相信命题P,仅当S可能遇到某种表达真实怀疑的反驳。这些反驳包括但不必然限于:S不是处于知道P的立场以及P是假的。比如,由于S在这种情形中是不可靠的,S就不是处于知道命题“雪是白的”立场。因此,如果S不能被确证相信“雪是白的”,他一定会遭到反驳。 安尼斯坚持主张,一种知识是不是确证的与这种知识的认识目标相关。一般而言,我们的知识目标应该是拥有真信念避免假信念。当某人提出一种知识主张时,必然会遇到反驳,此时,此人可以根据这些反驳修正自己的主张,直到这种主张为真。也就是说,知识的真假是在反驳中得到确证的。为此,安尼斯提出了“问题语境”(issue-context)概念。在他看来,当问S是否确定相信命题h时,S必须是处于问题语境中。这个问题语境是包括h在内的提出问题的具体境遇。它决定理解的水平和S必须展示的知识,也决定一个适当的反驳者群体⑦的存在。比如,在给定目标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人S声称某个陈述是真的,我们可能提出反驳:要么S不处于知道h的立场,要么h是假的。考虑第一个反驳。假如我们问S如何知道h,他会给出各种理由e[,1],e[,2],e[,3]……e[,n]证明h为真。我们会反驳说,理由e[,1]-e[,n]是假的,它们并不能给予h适当的支持。当然,S可能会给出另外的理由i继续证明h。我们会继续反驳说i也不能证明h为真⑧。这些反驳可能增强了S的理由e[,1]-e[,n]以及S对于反驳的回应。但是,某人的主张及其反驳是在问题语境中实现的,脱离这个问题语境,争论就会无限进行下去,必然导致“无穷倒退问题”。如果是这样,争论就没有意义了。 在安尼斯看来,语境不仅能够制止无穷倒退问题的发生,而且也不需要基础主义。“如果问题语境是给定的,某人关于某事的一个信念就是基于语境的,此时适当的反驳者群体不需要此人为了处于拥有知识的立场而让他提供他相信这个信念的理由。如果这个反驳者群体需要理由,那么这个信念就不是基于这个语境的。……考虑这样的两种情形:反驳者群体不需要某人为了处于拥有知识的立场让他提供支持他的信念的理由,并因此接受他的主张;反驳者群体需要理由同时也接受他的主张。在这两种情形中,不存在任何倒退的理由。如果一个适当的反驳者群体,其成员是挑剔的真理寻求者,在这个具体的问题语境中没有任何实质的怀疑,那么这个人的信念就得到了确证。这个信念已经经受了具有经验证实情结的反驳者的检验。”⑨ 安尼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来阐明语境论观点。琼是一个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普通人,我们问他是否知道小儿麻痹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果他说他记得是在一个报道上看到某人是这么讲的,那么这个理由就足够了。他已经完成了一个适当的问题语境。假如这个语境是一个医学博士学位考试,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期待。如果一个考生只是说了琼所说的,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非常缺乏医学知识。因此,相对于一个问题语境,某人可以被确证相信h,而相对于另一个语境,他没有被确证相信h。这就是知识确证的语境论的观点。 根据这种语境论的知识确证模型,当问某人S是否被确证相信h时,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相对于某些具体问题语境的,是这些问题语境决定了理解的水平和需要的知识。这反过来又决定了适当的反驳者群体。比如在上述医学博士学位考试的语境中,这个群体不是一群没有受过医学训练的普通人,而是一群有资格的医学考生。这是因为,S被确证相信h是相对于问题语境的,S必须能够满足所有的异议。所有这些异议表达了反驳者群体的一个真实的质疑,在这个群体中,反驳者是决定性的真理寻求者。因此,社会信息包括信念、社会实践、文化、各种理论等在确证知识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的情形中,科学家追求的是发现和检验过程中所使用方法和技术的精确性。假如在某一时间t某一科学领域某一科学家运用最佳方法和技术创造了理论T,S接受了T。而在此后的另一时间t′由于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出现了新的理论T′,此时说S没有被证明接受T是因为他接受了T′是十分荒唐的事情。因为相对于t时刻的标准,S被证明接受了T,即使S后来放弃了T而接受了T′。而且在不同时间,标准不同,反驳者群体不同,问题语境也不同。因此,在语境论者看来,说S被证明接受了T是正确的。对于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的两群人,情形也是一样的。假设S是一名地球物理学家,他在时间t接受由地球物理学家运用最佳方法提出的理论T。与此同时,在孪生地球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更高级的物理学家拒绝T。在这种情况下,S仍然被确证接受T。因此,“为了确定S是否被确证相信h,我们必须考虑S所属的共同体的实际确证标准。更特别地,通过详细指明在共同体G中产生的、具有某些社会实践和确证规范的一个问题语境,我们确定S是否被确证相信h。这决定了理解的水平和S期望获得的知识以及S要满足的标准。适当的反驳者群体是共同体G的一个子集。为了被确证相信h,S必须能够以满足他们的实践和规范的方式与他们的质疑一致。”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