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4-0038-08 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发展史上,当代法国哲学家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无可争辩地拥有一席之地。梅洛-庞蒂的代表作《知觉现象学》(1945)既体现出他对现象学传统的认同和推进,又体现出他对胡塞尔现象学观念的批判和修正。当他这样做的时候,究竟是取得了成功,还是最终陷于失败?现在看来,这些似乎都显得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倒是回溯并把捉住他当时的问题意识,从而弄清楚,知觉现象学的思路是如何开启出来的?这一思路究竟能否使以胡塞尔为肇始人的现象学运动真正摆脱自己的困境? 探索的起点 正如梅洛-庞蒂的传记作家丹尼尔·托马斯·普里莫兹克(D.T.Primozic)所指出的:“梅洛-庞蒂深深地得益于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①梅洛-庞蒂就读于巴黎高师,还在求学期间,他的思想就已被现象学吸引。1929年,当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受邀到巴黎大学做题为“先验现象学入门”(后来出版时改名为《笛卡儿的沉思》)的讲座时,梅洛-庞蒂怀着朝圣般的热情前往听讲。1939年3月20日,梅洛-庞蒂曾经写信给比利时卢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馆长范·布雷达(H.L.Van Breda),表示自己正在从事知觉现象学的研究,希望到他那里查阅胡塞尔手稿,范·布雷达欣然同意,结果他成了访问胡塞尔档案馆的第一位外国学者。终其一生,梅洛-庞蒂都受惠于胡塞尔的思想,并为其遗稿的整理与出版奔走呼吁。正如美国教授维尔特(John Wild)所说的:“像这个时代其他的欧洲哲学家一样,梅洛-庞蒂在现象学方面受到了系统的训练,他广泛而深入地阅读了这个领域里的重要文献。”② 在对胡塞尔晚期著作和胡塞尔的学生——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存在与时间》的阅读中,梅洛-庞蒂发现了胡塞尔现象学自身包含的矛盾。他这样写道:“整部《存在与时间》没有越出胡塞尔的范围,归根结底,仅仅是对‘natuelichen Weltbegriff’(自然的世界概念)和‘Lebenswelt’(生活世界)的一种解释,这些概念是胡塞尔于晚年给予现象学的第一主题,致使矛盾重新出现在胡塞尔自己的哲学中。”③在梅洛-庞蒂看来,早期胡塞尔把现象学理解为本质现象学、先验现象学,他思考的主题是,如何通过现象学还原,返回到先验自我那里去,而先验自我则与整个世界处于绝缘的状态中。晚期胡塞尔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意识到,现象学还原的宗旨不是返回到先验自我,而是返回到个人置身于其中的前科学的原初的生活世界中去。正如梅洛-庞蒂所描绘的: 世界不是我掌握其构成规律的客体,世界是自然环境,我的一切想象和一切鲜明知觉的场。真理不仅仅“寓于内在的人”,更确切地说,没有内在的人,人在世界上存在,人只有在世界中才能认识自己。当我根据常识的独断论或科学的独断论重返自我时,我找到的不是内在真理的源头,而是投身于世界的一个主体。④ 显然,在梅洛-庞蒂看来,早期胡塞尔主张的完全还原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我并不是绝对的精神,而只是在世界上的存在。于是,在海德格尔那里,作为“在世界中的存在”(In-der-Welt-Sein)的“此在”(Dasein)“出现在现象学还原的基础上”。⑤ 这些论述表明,梅洛-庞蒂并不赞成早期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这不仅因为它试图返回到与世界分离的先验自我上去,而且因为先验自我始终处于本质性的层面上,而“从此在(Dasein)转到本质(Wesen),那么我们就不能对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觉作哲学的考察”⑥了。显而易见,梅洛-庞蒂赞成的是晚期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因为它“重新发现现象,重新发现他人和物体得以首先向我们呈现的活生生的体验层,处于初始状态的‘我—他人—物体’系统;唤起知觉,为了知觉呈现给我们的物体,为了作为知觉的基础的合理传统,挫败使知觉忘记自己是事实和知觉的诡计”⑦。 按照梅洛-庞蒂对晚期胡塞尔思想的解读,胡塞尔所要返回的生活世界或事实本身,就是“知觉”(la perception)这一原初的现象。在这里,他批判地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完形或结构的理论,把知觉理解并阐释为“知觉场”:“我们最初有什么?……有某个在世界的背景中的知觉场。在这里,没有任何东西被主题化。客体和主体都没有被确定。在最初的场中,我们没有一种性质的拼凑物,但有一种根据整体要求安排功能意义的完形。”⑧也就是说,知觉场蕴含着一个心理上的结构,它决定着人们的一切感知活动。我们必须意识到,梅洛-庞蒂的这一见解是他全部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方面,知觉场的理论是对传统的感觉(包括直觉)理论的超越。正如梅洛-庞蒂反复提示我们的:“知觉一旦被当作解释,作为出发点的感觉就最终被超越,一切知觉意识也已被超越。”⑨为什么?因为在梅洛-庞蒂之前的所有哲学家那里,感觉都是在格式塔心理学缺席的前提下得到理解和阐释的,因而感觉总是以碎片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在梅洛-庞蒂看来,“感觉属于被构成东西的范围,而不属于有构成能力的精神”⑩。这就深刻地启示我们,传统哲学家们视之为原初现象的感觉并不是原初现象,真正的原初现象是使这些碎片式的感觉得以构成的结构形式,“我们用格式塔理论证明,人们不能确定直接取决于感官的感觉材料层:微不足道的感觉材料只有被纳入一种形状和已经‘成形’,才能显现出来”(11)。因此,引入格式塔理论,把知觉场而不是把碎片化的感觉视为现象学还原的归宿,体现出梅洛-庞蒂在理论上的原创性。正如鹫田清一所说的:“他无疑是形成了现象学历史伟大转折点的一位思想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