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50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24(2013)02—004—011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年)生活在古希腊的著名城邦雅典。生前,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石匠,被世人看作市场上的哲学家,在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云》中受到嘲笑。实际上,苏格拉底被西方学术界视为政治哲学的创始人,他在哲学、伦理学方面的贡献也无人忽视。可是他自己述而不作,所有言行由学生柏拉图、色诺芬等记录下来。他在狱中演讲的形象被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画家大卫摹画出来,激励民众。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翻译家杨绛再次重译事关他的《斐多篇》,借以平复失去亲人后的心痛和孤独。这一切,都与苏格拉底这个名字蕴含的魅力有关。 一、心中的理性神 苏格拉底生逢雅典同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民主制从鼎盛走向衰败的历史转折。他目睹城邦执政能力与公民精神的流失,深感悲痛,慨然以拯救城邦制度为己任。他把雅典面临重重危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道德沦丧,其救治方案就是要转变人的灵魂,以道德兴邦,重塑正义。 苏格拉底之前,希腊城邦之间活跃着一个以传播知识为己任、人数众多的群体——智者。智者没有固定的道德原则,其观点是:“想当演说家,完全用不着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只要表现多数的意见就行了。这些多数的意见之所以被认为正当,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是好的、正确的,而只是表面上是好的、正确的”。①另外,智者相信知识的多寡胜过伦理的善恶,以为辩论术是博取权力的重要技艺。作为智者的批评者,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将哲学的中心问题从人的一般感觉转向人的内心,准确讲是人的内在理性能力和道德准则。有了他的探索,以后他的学生柏拉图才提出哲学的任务是追寻善、正义及各种事物的本质或真形,创立了系统的理念论。苏格拉底对理性的论述十分详尽,试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灵魂的本质在于理性。苏格拉底将人分成三个东西,即灵魂、肉体以及这两者结合而成的整体。他主张,人的统治原则不能是肉体,也不是二者结合而成的整体,只能是灵魂。 他采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灵魂的优异由何构成。他讲,眼睛的德性(或译美德、特长,Arete)在于瞳孔,眼睛在别人眼睛的瞳孔里看到它自己。灵魂要认识自己,也要借助灵魂的特长,这就是智慧所在的部分,即理智或理性。这里最接近神圣,只有认识理性,进而认识一切神圣的东西,才是真正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给年轻人转述过一个故事,说的是赫拉克勒斯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选择哪条路好的时候,遇到两个女子,代表两种命运,一个叫幸福,许诺他快乐和轻松,另一个叫德性(品德),向他预言责任和苦难。在学生色诺芬的笔下,恰恰是苏格拉底“制止了许多人的犯罪行为,让他们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他让他们有了希望,只要谨慎行事,就可以成为高尚的人”。② 其二,理性来自神。苏格拉底讲,由于美好的和有用的事物很多,而且它们都各不相同,神明就赋予人以和各种事物相适应的感官,使得通过这些感官,我们能够享受各种美好的东西。 神明又把推理能力(即指理性)培植在我们心里,使我们通过这种推理能力对我们的感觉对象进行推理,并把它们记在心里,从而明确地知道每一事物给我们提供些什么样的好处,并且想出许多办法享受那些美好的事物,避免那些不好的事物。神明还把表述能力(言语)赐予我们,通过这种表述能力我们可以用教导的方法,使别人也和我们一同分享所有好的事物、制定法律和管理国家。③苏格拉底便自视为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其任务就是通过与人辩论和交谈,摈弃那些误导青年的谬误,接近对灵魂有益的真理和智慧。 其三,追求智慧的起点在于自知无知。苏格拉底主张,人只有反思自己的理智本性,首先是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发掘自己的理性能力。据柏拉图的《斐德罗篇》所载,苏格拉底以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在《申辩篇》里,他批评雅典人缺乏理智的状况,那些政治家、诗人、工匠等人自以为无所不知,实际上不懂得什么是知识和智慧的本质,没有反思人的智慧本身,是最无知的。同时,从希腊世界的传统观念考察,自知包含自制(不要过分)的含义,或者说,自制来自个体对自我的知识。苏格拉底认为,自制就是不受欲望的驱使,对欲望保持一种体面的冷漠。实际上,使勇敢、自制、诚实,即真正的善得以可能的,是智慧;有无快乐、恐惧之类的感觉出现,根本就没有什么区别;建立在相对的情感价值之上的道德体系,只是一种错觉,是一种粗俗的观念,找不到任何健全的、真实的内容。智慧本身才是一种净化。可见,他是将自制、自知与理智、智慧联系起来,既指人的认识能力,也指人的伦理修养。④ 其四,知识即绝对的存在或本质,即理念(Idea)。在慷慨赴死的前一天,苏格拉底对身边的学生讲:“我们把至真、至美等抽象的实体称作‘真正的本质’。这种本质,即绝对的相等、绝对的美、一切绝对的实体、真正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本质都是单一的、独立的,所以都始终如一,不容改变”。他又说:灵魂和不变的那种东西像极了,和变化的那一种远不相像。“灵魂很像那神圣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而且永不改变的。肉体呢,正相反,很像那凡人的、现世的、多种多样的、不明智的、可以分解的,而且变化无定的。”⑤然后,他又对学生讲灵魂是不朽的。肉体死灭后,灵魂回到天神管辖的世界,那里高贵、纯洁,人们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