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87 文献标识码:A 一、新旧实用主义关系刍议 一般认为,“实用主义”可以被区分为“经典实用主义”阶段和“新实用主义”阶段。前者的主要代表是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后者的核心构成人物是奎因、普特南、戴维森和罗蒂。对比新、旧实用主义,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差异:在经典实用主义者那里,经验心理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他们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建树亦引人注目(如詹姆士的巨著《心理学原理》①,杜威的著作《心理学》②和论文《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③等)。而新实用主义者更关心对于语言的研究,并更擅长于通过对于语言形式的反思来切入自身的哲学建构。 笔者则认为,“新实用主义”与“经典实用主义”的这种区别不可一概而论,在当代的心理学哲学家和心灵哲学家之中,的确有人对经典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实质性的发挥。笔者将以美国当代哲学家D.丹尼特在其名著《被解释的意识》④中提出的“异类现象学”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二、丹尼特提出“异类现象学”的思想背景 从英文的构词角度看,“异类现象学”(heterophenomenology)由“异类”(hetero-)这个词头和“现象学”(phenomenology)这个词根构成,其字面含义是指一种“另类的”现象学。由此看来,丹尼特提出“异类现象学”的思想背景,肯定和“(主流的)现象学”本身颇有关联。那么,丹尼特本人眼中的“现象学”指的又是什么呢? 需要注意的是,丹尼特所说的“现象学”不仅仅是指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而且也包含笛卡尔和洛克的意识研究进路。在他看来,这些思想家研究意识的方式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都站在第一人称的立场上对“我的”意识进行研究,并试图以此为基点构建出整个意识哲学的大厦;第二,他们又不因此而成为“唯我论者”(即认为只有“我的”意识才是世上唯一存在的)。相反,他们认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意识研究是具有普遍性的。譬如说,当胡塞尔对自己的意识结构进行分析时,他也预设其学生一定能够达成同样的分析结果(其前提自然是遵循同样的“现象学方法”)。丹尼特将这两个特点综合在一起,就将这种广义上的现象学研究进路概括为“第一人称复数”立场,其含义即:既从“我”出发进行意识研究,又认定对于“我”的研究可以成为对于“我们”的研究。⑤ 丹尼特本人则对这种“第一人称复数”的研究视角颇为不满。他的批评是:既然现象学家们自称可以从“我的意识”进抵到“意识一般”,那么当现象学家们在彼此交流的时候,为何还总是会发生巨大的交流障碍呢?另外,现象学家所谓的“内省观察的绝对可靠性”,似乎也未必那么可靠。比如,在我对我所回忆起来的事实进行呈报时,我可能已经暗自使用了一些推理——而众所周知,推理本身只是一种间接的知识获取方式,因此也是可能出错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完全否弃这种“第一人称复数”的立场,转而从一种第三人称的立场(即所谓的“客观的科学立场”)来做意识研究呢?丹尼特认为,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在他看来,存在着一种正确版本的“第三人称立场”(即下文就要详谈的“异类现象学立场”),还有一种错误版本的“第三人称立场”。根据后一种立场,对于科学视角的采用,最终必将使得我们接受下面三种哲学立场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赤裸裸的消除主义(eliminativism)或者还原主义(reductionism)。即认定:除了他人的外部身体行为(或者同样可被科学观察的神经活动)之外,其内部的心灵活动都是不存在的,或是可以被还原的。 第二,副现象主义(epiphenomenalism)。即认为他人的心灵活动即使存在,其本身也不具有任何因果效力。换言之,只有作为这些心灵活动之物质基础的神经活动才具有因果效力。 第三,不可知论或二元论。即认为对于他人心灵活动是否存在,或其存在的样态为何,是科学方法根本无法抵达之彼岸。⑥ 在丹尼特看来,之所以这三种立场都是无法接受的,乃是因为它们在自身的立论过程中,都犯下了这样一个谬误推理: 1.一种严格的科学视角只能够接受严格的客观数据; 2.人类的主观心灵体验无法构成这样的数据; 3.所以,人类的主观心灵体验要么是需要被消除的(消除主义),要么是需要被还原的(还原主义),要么是缺乏因果解释力的(副现象主义),要么是不可知的(不可知论)。 而上述推理之所以是谬误的,乃是因为它混淆了科学解释活动中的两个层次:被解释项(exlanandum)的层次和解释手段的层次。在丹尼特看来,倘若被解释项本身并不天然具有科学理论所要求的数据结构,这也无大碍,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其它的科学数据中将其重构出来。比如说,“黑洞和基因也不属于科学的数据,但我们已经发展出了很好的科学理论来说明它们”⑦。与之相平行,我们自然也完全可能从其它的科学数据中重构出一种关于人类主观心灵生活的科学理论。由此看来,我们要做的既不是从“第一人称”进抵到“第一人称复数”(笛卡尔—胡塞尔传统),也不是从“第三人称”出发,对“第一人称”进行消除或还原(最激进的科学主义路数),而是从“第三人称”出发,迂回进抵关于“第一人称”的真相。这条新的研究之路,就是“异类现象学”之路。或用丹尼特本人的话来说: ……这是一条中立的道路,它从客观的自然科学及其所坚持的第三人称视角出发,走向一种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原则上)可以公正地处理最私密、最主观的主观经验,但绝不放弃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审慎。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