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目前,学者们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已基本达成共识,基于人口自由流动权利、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及民生福利等诸多考虑,传统的户籍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时候了。但是,对未来户籍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学术界却出现了分歧。 一、关于对改革目标方向的争论 (一)“取消论”:取消户籍制度,实现人口自由流动迁徙 在户籍制度改革研究的初期,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的争论主要是围绕是否保留户籍制度。这个时期户籍制度的问题刚刚显露出来,人们缺乏对户籍制度历史和基本功能的深刻认识,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持取消户籍制度的观点,认为用身份证制度代替户籍制度即可。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对户籍制度的认识越来越客观,肯定了户籍制度的历史功绩,正确认识了户籍制度的本原的功能。许多学者认为取消户籍制度会造成人口流动失控等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城市中的贫民窟、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增多、贫困加剧、犯罪率上升、治安不稳定等(杨风禄,2002;俞德鹏,2002)。人多地少、农村人口压力大被认为是导致“城市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而人口自由流动则是“城市病”得以成为事实的必要条件。 而反驳者针对上述假设,也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进城的人都已经进城了,所以,开放城市户口不会大幅度加剧城市的各种矛盾(党国英,2003)。第二种观点认为,人是理性人,是会进行收益—成本分析的,若进城的生活不如在农村的生活,人们也不会长时间留在城市中;这样经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城市人口依然维持在合理的状态(杨风禄,2002;陆益龙,2003)。近年,有些学者质疑开放城市户口后到底有多少农民工会永久地居住在城市,为此他们采用了实证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约25%的农民工愿意放弃土地并将户口迁移到打工城市。 对于放开户籍后,城市是否会出现贫民窟,反驳者亦给出了证据。有人认为贫民窟在中国已经出现,现在取消户籍制度不会大大加剧这个现象;要想较平滑地提升国民收入水平,要想避免将来更难看的贫民窟,应该马上取消户籍制度(董沐旸,2001)。虽然的确应该警惕“城市病”,认为压制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不稳定性远远高于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带来的社会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茶洪旺,2002)。因此相比而言不如尽早取消户口控制。更有学者直接引用其它国家放开户口但没有严重问题的事实作为证据,建议取消户籍制度。 (二)“剥离论”:剥离户籍福利功能,还原户籍登记功能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虽然学界没有明确提出和全面地定义两种户口上的不平等福利,但是在有些学者对户籍制度改革目标的论述中已经涉及了这一点,比如有人提出了把户籍制度和住房分配等利益分配功能脱钩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之一(丁水木,1989,1992)。但是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仅仅聚焦在如何进一步推进“农转非”、促进人口流动和剩余劳动力转移上。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小城镇试点改革遭冷遇,学界才把关注点转移到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平等利益上,把剥离附加在其上的不合理规定和不平等利益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首要目标。 学界普遍认为,户籍制度功能的异化是户籍制度弊病的根源,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使户籍制度的功能得以“回归”。虽然户籍制度已在逐步改革,但其背后的劳动、人事、教育、社会福利、司法等计划经济时期产生并遗留下来的社会管理制度仍然存在,它们所形成的分配资源与获取利益的各种不平等照样支配着社会的运转。于力超(2009)认为造成现行户籍制度的种种弊端的根源是户籍制度被不合理地强加上了利益分配功能,因此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就应该重新确立户籍制度的基本功能。 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挂靠在户口之上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公共服务和福利与户口类型剥离(王太元,2005)。郝加华(2008)认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应该是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功能重整,即剥离现行户籍制度附加的利益分配功能、取消对人口迁徙和流动的限制功能及加强户籍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张静(2009)从对户籍制度功能的重新思考入手,提出了城市地区户籍制度改革可以通过统一户籍登记制度、逐步建设合理的户口迁移制度、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登记制度、促使其他领域行政管理寻找科学的权义分配标准四大路径来进行。彭希哲等(2009)提出,城市落户改革的本质是决策者放弃以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权利及其相关的社会福利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工具性目标,将农村进城人口的权利保障及其正义性置于政策目标中的优先地位。赵航飞(2009)认为要解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阻力,必须从公共产品提供的角度入手,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之上的公共产品提供和社会福利享受的均等化问题,才能满足现阶段非既得利益群体的公共产品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然而,公共产品提供和社会福利享受的均等化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又棘手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思考。